IDEO 是什么?
IDEO 成立于1991年,由三家设计公司合并而成:大卫·凯利设计室(由大卫·凯利创立)、ID TWO设计公司(由比尔·莫格里奇创立)和Matrix产品设计公司(由麦克·纳托创立)。
IDEO 是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以产品发展及创新见长,从只有二十名设计师的小公司做起,一路成长到拥有五百多名员工的超人气企业。
IDEO 在早期致力于产品设计开发。无论何种产品,总是由了解终端用户开始,专注聆听他们的个人体验和故事,悉心观察他们的行为,从而揭示隐藏的需求和渴望,并以此为灵感踏上设计之旅。
IDEO 发现这样的方式同样可运用于产品之外领域的创新,无论是服务、界面、体验、空间还是企业转型。
无论是何种创新,都是来自三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点:用户的需求性、商业的延续性以及科技的可行性。
在设计思维的引导下,始终将用户放在首位,深入理解他们的感受,探索他们的潜在需求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设计思维,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像设计师那样思考并实践。
回望过去百年的设计发展史,设计所触及的边界在不断拓宽,关于“设计是什么”的答案也在持续变化。
举例来说,当我们今天着手设计一辆汽车时,我们的讨论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而被拓展至这辆汽车与人们的驾驶体验、出行习惯、生活主张、城市交通系统甚至可持续未来之间的关系。
以此类推,我们如今的设计对象,不只是具体的物件,还可以是一种体验、一个系统、一套方法和一种思维方式,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有很长一段时间,设计师们认为设计就是一种视觉语言。
尤其做平面设计时,它往往就是将语气、情感、氛围等转化成视觉语言,传递给其他人,让他们能接收到你想要传达的信息。
这与广告创意公司通常接到的项目类型、客户对“设计”的期待有很大关系。
但在 IDEO 里,设计师们发现设计创新的核心视角是以人为本。
在项目中,他们会用环境道具、产品模型、插画、图片、网页等不同媒介,帮助客户理解设计师们提炼的洞察,但其实这些视觉化的呈现都不是最终的设计成品,而是帮助我们实现同频沟通的桥梁。
因为在 IDEO 里做的是创新性业务,必须不时地突破固有认知、解锁新的机会点,帮助他们看到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人或世界,然后将其真实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或者是以体验的方式,让客户真切地感知用户的实际体验、不同设计方向之间的差异、隐藏在设计背后的洞察与意图等,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动因与价值。
和“设计并非只是最终的视觉呈现”相似,IDEO 的设计师们认为“灵感”的到来,也不取决于某一瞬间的灵光乍现。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灵感”可遇不可求,但“灵感”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获得“灵感”,需要前期的铺垫。
要出色完成视觉化的设计,似乎很依赖“灵感”的突然降临。
但实际上,正式着手做设计之前,必须要在非常前期的阶段就开始工作,并且会直接接触设计的潜在使用者(比如消费者)。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曾有一个海外品牌曾找到 IDEO,希望帮他们探寻“干净”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中究竟意味着什么,然后再根据这个洞察推出相应的湿纸巾产品。
当时客户手上已经有了非常细致的调研报告,里面有各种数据,比如全世界什么地方的人会更爱用抹布,中国比其他地方多出了多少百分比,还有人们对纸巾大小的偏好等等。
尽管调研数据非常细,但客户依旧不了解,一张湿纸巾对中国消费者意味着什么,人们会在什么场合使用它以及为什么用它。
当时新冠肺炎已经爆发了,市面上有很多主打杀菌功能的湿巾,那么大家用湿巾就是为了杀菌、守护个人健康吗?
为此,设计师走进人们的家里,观察不同人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对卫生的具体要求和他们的价值观,以及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
经过调查发现,湿纸巾和健康的关联性其实并不是那么强,但它与人们对生活品质和个人得体程度的要求是紧密相关的。
基于这个初步洞察,设计师提出了两个产品概念,并设计了对应的产品原型。
但没有将原型设计直接抛给客户、让其进行“二选一”。而是重新邀请消费者参与进来,为我们测试原型设计的感官体验。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