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侠2022年度演讲:我劝诸君重抖擞,不可一日不拱卒

2022年12月28日晚上20点15分,【2022中国商业知识总结大会】准时拉开了帷幕,本次大会主讲人是笔记侠创始人兼CEO柯洲,把商业知识分为6个板块,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解读。
以下为直播全文。希望此文能为大家带来收获和启发,助力你成为2023年“复杂世界里的明白人”!
笔记侠2022年度演讲:我劝诸君重抖擞,不可一日不拱卒
前言

在我们冗长又沉寂的一年中,如果需要一些仪式感,年终商业知识总结大会也许是合适的一种。

今年大家都很难过,我经常半夜接到创业者打来的电话,为他们心疼不已,我好想帮他们。我总会苦中带笑着安慰说,我想这就是你的代价,上天给了你超乎常人的能力,他就给你地狱般的体验。

我疼惜民营经济,这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树根经济,这群这几年伤得不轻的经济群体,我总想为在他们做点什么:能不能降低成本?能不能提高效率?我一直在帮这群可爱的人们寻找答案。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我甚至不是一个会赚钱的人,但我是一个有商业感知力的人,这次大会我没有商业化,没有一条广告,我只做一件事,我要把这些年所感知到的商业趋势,我看到的经济趋势,我探求到的商业知识,迫不及待告诉你,如果你哪怕有一点点的启发和改变,笔记侠的努力和我的使命就没有白费。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发文蹭新冠热点,我回答说,其实我们团队内部讨论过,最终决定不做不擅长的事情,我们不要刻意追热点,那会误导你们,信息已经满天飞,我们不能添乱,我们只要坚持做好服务,赚钱只是顺便。
1.我为什么要总结2022年中国商业知识?
自2019年开始,整个世界格局变得更加复杂,确切和怀疑缠绕在一起,爱与憎如影随形,喜与忧相互结伴,某些坚定可靠、经久不变、历来信以为真的知识,也开始变得不堪一击,这些精神、情绪和认知上的冲突,加重了每一个局中人的烦恼。
为了让我们不至于陷入矛盾的错误,让我们做一个清楚的明白人,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地对我们所遭遇的全部商业知识、思维和精神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一次。

每天都有企业开门,每天也都有企业关门,倒闭是市场常态,也是因为很多企业的信息遮蔽,无法判断趋势导致的。我的使命就是让你理解和认知最本质的信息和知识。

商业世界就是自然法则,虽然我们作为人,怜悯一切企业的瓦解和破产,但市场规律不会怜悯任何企业。既然要传递商业知识,那就把本质的东西传播出去,去伪求真。

市场上有太多自以为是的知识和错误的判断,有太多跟不上时代的认知和理论。

笛卡尔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

“如果一个人有一篮子苹果,他担心其中有一些是烂苹果,想把它们挑选出来,以免使其他苹果也发生腐烂。那么,他该如何着手呢?其实方法很简单,他应该先把篮子倒空,然后把苹果一个一个地检查一遍,将那些没有腐烂的苹果挑出来,重新装回篮子里,同时将那些腐烂的苹果扔掉。”

笛卡尔说:“这就如同一些人的情况是一样的……为了不犯错误,最好还是把它们全部检查一遍,不管它们当中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

想一眼把什么都看清楚的人,根本不存在,但我试着总结出确实可靠的商业知识,让我们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

做一个明白人,我们可以遵守笛卡尔的两个规则:

  • 第一,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除非我明明白白知道它确实为真。这条规则告诉我们,必须小心谨慎;
  • 第二,将我们所要检查的每一道难题,尽可能分解成许多部分,从而找出其中的要害。

事物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这些联系构成了事情的走向,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力争看到那个普遍的联系。这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要把中国商业知识总结为6个部分:从商业趋势到数智化转型,从韧性增长到组织管理,从商业思维到时代精神。

想要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我们必须要把我们面对的复杂世界分析为简单而绝对必要的部分,以便逐一加以观察,因为答案就藏在其中。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的背景和条件,由于全球博弈还未结束,还在消化和解决的过程中,所以在博弈结果尚未出现之前,发展商业所需要的两大前提——增量经济和稳定环境——已经出现了挑战。

2.摆在面前的最大现实

在总结6个部分的商业知识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知道一个确定性的现实答案:

人类财富创造的过程已经到了一个顶点,已经几乎没有新的财富增长点了,剩下的更多是内卷。

商业阶段变了。所有的人需要重新调整思维。这几年,很多行业进入了存量经济的时代,市场总量增长缓慢甚至不再增长。

发展商业的第一个前提是增量经济,已经几乎不存在了,第二个前提是稳定环境,这里面有一个影响稳定环境的核心变量要素——新冠病毒——它似乎还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头上的剑”,虽然防控政策的调整让人流和物流更加顺畅,但是病毒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奥米克戎的毒力要小很多,因此世界大多国家选择开放,进入与病毒共存的状态。开放共存后,奥米克戎到底有什么发展的态势?目前有3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自于张文宏先生。他说,毒株最终可能像流感一样,抗体可能有半年的时间,在一个亚型感染以后,下一次感染可能是另外一个亚型,会呈现一个季节性感染的场景,然后病毒也成为一个区域性感染,最终大家因为各种感染都经历了,使我们有很多的免疫记忆,病毒的整体致病性在免疫压力下越来越弱。第二种说法,来自于北大第一医院王贵强先生。他说,毒株再次感染或二次感染的风险高于原来的毒株,二次感染是病毒变异以后的突破性感染,病状轻重和体内保护性抗体的免疫有直接关系。

第三种说法,来自于《自然科学》论文:与仅感染一次新冠的患者相比,重复感染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一倍多,患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三倍多。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在告诉我们,接下来与新冠的斗争还不是决斗,我们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感染一次,并不等于得到了护身符。挺过第一波冲击,也不等于战胜了病毒。如果等待我们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反复感染,那么稳定环境将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从而也必将给商业带来不确定性。就目前而言,这是一个依然不确定性的关键变量。

当我们知道了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增量经济已经几乎不存在,以及一个影响稳定环境的关键变量——病毒并非确定性消失,我们就必须得出一个总结:唯有当增量经济和稳定环境的前提被解决了,商业才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能彻底解决,我们唯有等待。

我相信,过去三年,很多人没有想象到抗击新冠疫情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2020年以来,所有行业都在面临严峻考验。

未来数年,商业的严峻考验依然存在。大局未定之前,未来十年都是不确定性,中国努力在向确定性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局势不滑入修昔底德陷阱,那就是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可能难以避免。
未来很难有确定性,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作为商业从业者,我们要学习任正非,学习他的高层意识和忧患意识,在世界不具备长期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抓住短期两三年的确定性。

今年8月22号,任正非指出,未来3年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在这个发言里,任正非提到: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度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过去22年来,任正非曾先后四次提出了危机和寒冬警示,并且都预先判断了全球经济形势和华为面临的问题。这次发言可以看作是他的第五次警示。

22年前,任正非喊出了“华为的冬天”,警告身边的同事: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谁有棉衣,谁能活下来。当时任正非问华为员工,有没有想过公司会破产。他对华为高层的要求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诚惶诚恐。”

在这一次的危机面前,风投公司红杉资本也发出警告:这次危机将是一个更长的周期,虽然不能预测持续时间,但我们都需要做好准备。

3.2023年,中国经济到底会怎么走?

当我们降低对商业的预期,提高对商业的忧患意识,希望抓住未来两三年的确定性时,我们再来看12月16号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就会更加明朗其中传递的商业内涵。

这个每年年底召开的高层重要会议,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我们简单画出两个重点,关键词:稳增长和促消费。那么明年咱们中国经济到底会怎么走,和各位到底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现在的经济情况到底怎么样?这次会议直截了当就说了,我国经济内部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的收缩、供给的冲击、预期的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我简单来解释一下。第一,外部需求收缩,对我们中国制造的需求在收缩,我们的外需增长由正转负,同时我们国内老百姓的消费动力也不足,11月社会消费增速是多少?负的5.9%。

第二,供给冲击,我们的企业生产面临原材料短缺等等。

第三,预期转弱,比如说老百姓担心以后工作找不着,所以把钱存起来不消费。这导致什么?预防性的储蓄增加了。另外,企业也担心市场波动,不愿意投资扩大生产,就导致中长期的投资意愿不足。

同时,这个会议也指出,我国的经济韧性很强,潜力很大,活力很足,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而接下来,我们是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那么具体怎么做?

我挑几条跟我们相关的。首先,肯定是扩内需了,这个会议非常罕见地把消费优先放在最前面讲,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等等。

另外,政府拉动投资,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什么意思?也就是由政府主导拉动的投资项目,会越来越多。

明年,我国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教楼、保民生、保稳定,意思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最后还有数字经济,会议里面也讲了,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常态化监管,具体指出的是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很明确,会议已经是在鼓励敢想敢拼敢闯,再抢回失去的三年,所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时不我待,赶紧重新出发。
不可否认,我们渡过了非常艰辛的三年,这期间很多企业倒下了,很多伙伴走散了,而已经撑到了黎明前的人,就不要浪费黎明。
现在,已经露出了黎明前的一丝丝光芒。高盛预计,虽然2023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 1.8%,美国将勉强避免衰退,欧洲及英国则将陷入衰退,但中国GDP增速大约在4.5%左右。
在《高盛宏观展望2023》这份报告里,高盛预计,中国GDP增速将从今年的3.0% 加速至明年的4.5%,原因是我们重新开放。中国的重新开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消费反弹、核心通胀走强,更细节地来说,明年中国经济很可能呈现出明显的“两半”。在上半年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但在下半年显著高于市场预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是前低后高。

为什么呢?借鉴其它几个东亚经济体的重新开放经验,开放初期可能会有病例情况的激增,人口流动性下降,但2023年后半年我们很可能就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把原本压抑的需求再次释放出来。

4.重生的前夕

2022年即将结束,根据网络最惨行业统计,最惨的行业包括:房地产、教育培训、旅游业、影视娱乐、酒店住宿、餐饮行业。

今天,我们所有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都在时刻思考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死亡。

对生存的渴望,交织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会更加强烈地渴望美好的事物出现,比如稳定的环境、自然的社会流动、稳定的供应链。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更加强烈地排斥坏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比如卡脖子工程、国际贸易对抗。

笛卡尔说:“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美国作家塔勒布在《反脆弱》这本书里提到,这个世界分为两类人,第一类人是达摩克利斯,他们脆弱,难以抵抗风险,随时都有可能被杀死;第二类人是九头蛇,他们懂得反脆弱,你砍掉一个头,他会重新长出两个头,甚至比原来更强大。

我们需要拥有像九头蛇一样反脆弱的能力,不断加强自己适应“无常”的应对能力。红杉资本在警告中提到:“某种程度上,商业反映了生物学。正如达尔文所推测的那样,能生存下来的人,不是最强大或最聪明的人,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人。”

活到后疫情时代,生存下来的人,都是熬下来的人,都是来自于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点的人。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不服输的拼搏,搏它几个回合,终有海阔天空。

悲观者更接近真相,乐观者更接近成功。
一、商业趋势:跟着趋势走,省时又省力
所有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夸大短期因素,忽视长期因素。

每一个有胆识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不仅要活在当下,更要抓住长期因素。当我们对方向有了大致正确的判断,就可以有大致正确的行动。

我们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想要判断商业趋势,就必然要分析国际环境、技术创新和经济活动,因为国际环境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消费等经济活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因此,在商业趋势的部分,我将为你总结国际变局、技术变局和经济变局。

1.国际变局:进入新型全球化时代

世界的某些维度正在被重构。我们进入了新型的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领域权威巴里·布赞说,世界进入了去中心化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将更为区域化,地区秩序比全球秩序更为重要,我们需要适应一个更多极化的国际体系。

在我看来,这是必然的。

从经济本质来说,经济的大发展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依赖于技术创新,过去100多年,全球经历了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等多个周期,带来了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当前正处于旧周期的末期,至今还没有看到可以创造巨大增量财富的技术。

在没有巨大增量财富的环境里,只剩下存量博弈,博弈导致了生产关系上的大量冲突。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国际生产关系是在恶化的。

世界经济是由资源、生产和消费三大环节组成的。中国依靠大量人力资源优势,以高效率的制造能力和建设能力获得了崛起和发展,当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期,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在不断提升。

智谷趋势研究员王战新分析了上半年出口数据,航空器、光伏、锂电池、乘用车等高价值产品增速领先,家电、消费电子、家具等传统产品几乎没有增长,甚至还有下滑。

虽然其中有俄乌冲突、碳中和因素的暂时性影响,但中国制造升级已开始显现成果。

因此,所谓的“产业链”外迁,其实是伪命题。这一轮国际产业链调整有明线和暗线两条。

智谷趋势研究院逍道一发现,以服装鞋帽为代表的低端产业链,“外迁出海”是一条显而易见的明线,特别是外迁出海到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内迁”则是一条不易察觉的暗线,比如阿迪达斯把高端产品线转到河南,低端迁到越南,内迁部分附加值更高,受益的是劳务输出大省如河南,以及原材料产地,如新疆、东北。

中国的产业链升级才是当下的真相。

这必然带来国际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在一些产业上与发达国家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因为这是少数拥有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希望主宰国际生产关系的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机会,总是和冲突相伴。

这个机遇和机会是什么呢?

借鉴日本地产泡沫和美国经济泡沫,吴晓波曾说,我们不能拿我们的货币去买人家的泡沫,比如买楼、买海滩、买酒店、买电影院、买足球俱乐部等等非标资产的泡沫,那是傻子才干的事。

我们要拿货币去买别人家优质资产,比如机器人公司、医药公司,比如东南亚国家的人力资产,我们把我们国内的好产品、好模式、好管理、好产业,输出到这些好市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就是在努力构建国际生产关系。简单来说,“一带一路”是陆路和海上贸易共同构成的,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一带”,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一路”,从东南沿海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这个全球开拓的过程,同样也将给各个区域带去就业机会。

因此,我们不管是买买买,投投投,还是卖卖卖,都将给中国商业带来全新的贸易型机会,中国商业进入全球开拓时代,仗剑走天涯的时代来了。

我们来看东南亚。

东南亚正在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的数据中,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5.89万亿元,增长15.5%,占外贸总值的15.4%。

而我国对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出口额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数据调查显示,东南亚地区对中国产品认可度高,80%的受访企业产品市场份额同比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值得我们去更深更好的挖掘。

12月15日,弘章投资创始合伙人翁怡诺在一次大会上分享东南亚的机会时说,中国模式的复刻是最大的机会。

比如,海底捞在新加坡已经有十几家大店,泡泡玛特在新加坡单店门店的效率非常好。今天在新加坡最火的餐饮品牌叫探鱼,都是天天排长队的。从盈利能力来看,新加坡餐饮的机会点已经到来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在东南亚,中国商业模式的复刻和品牌的出海,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话题。

以前,我们出口的是低附加值的商品,而现在我出口的是高附加值的商品,甚至,已经开始出口产业链、技术等。比如TikTok、希音、拼多多“姊妹版”Temu。

在此,我需要向拼多多黄峥致敬,他在存量市场里杀了出来。

拼多多出海,大家都有所耳闻。

最绝的是,9月1日才登陆美国的Temu,在9月中旬就先后占领了美国Android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 商店购物应用的单日下载量第一,超过亚马逊和SHEIN。

10月18日,入驻美国不到50天的Temu,直接登顶App Store 的购物应用单日下载第一。

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了欢迎度仅次于亚马逊的平台。国际版拼多多正在“大显身手”。

任何商业想做大,都要考虑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如果分配失衡,就会导致整个产业链不稳定,进而崩塌,自身的商业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拼多多快速的崛起,就在于它主动分配商业价值链的逻辑。拼多多还在野蛮生长期,未来的路还很长远。

黄峥的企业战略非常厉害,拼多多执行力超强。如果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亚马逊的防御体系里撕开一个口子,这家企业未来不可限量。我建议大家多研究黄峥的思维方式。

最后,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中国商业发生的事,迁到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地区重新做一遍,可以把中国独有的能力拿到欧洲、美洲重新做一遍。

这将是新时代的下南洋,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们,这是你们在全球大展拳脚的机会,我们将成为全球的龙。

出海,去海外乘风破浪,中国即将迎来团结一致的出海时代。

2.技术变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除了海外贸易机会,我们国内的机会在哪里?

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我今天重点分享3大技术趋势:新能源车和新能源产业链、专精特新、信创发展和国产替代。

① 新能源车和新能源产业链

经济学者任泽平说:

“新能源相关的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最有希望的,最具爆发力的领域。
新能源是当下增长最快的行业,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量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创历史新高,达到352万辆,增长1.6倍。2022年预计销售600万辆左右,继续增长一倍。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只有20年前的房地产和互联网才能媲美。
预计10年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70%,也就是新能源车的销量在所有汽车销量中占比超过70%。整个新能源的产业链将超过10万亿,将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行业,将成为最有希望替代房地产的产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预测,到2023年,国内汽车总销量将达276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900万辆,同比增长50%。

在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0万辆的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20%,特斯拉为13%。

这说明什么?你知道全世界的人都把汽车换一遍,全部用电车,你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

可想而知,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中国已经拥有半壁江山,是中国一帮新能源汽车品牌和特斯拉在对抗。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卖得非常好,所以这次是一次漂亮的换道超车的机会。

我们今天搞新能源这个市场,真的就是20年前的房地产,不开玩笑。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公开在巴黎协定的时候承诺2030年要达到碳达峰,2060年要达到碳中和?

现在已经快2023年了,时间已经很近了。最近不太平的世界让我们知道一件事情,谁拥有能源,谁掌控这个世界的话语权。

全世界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石油要用美元去结算,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会被卡脖子。所以说我们今天搞新能源,是倒逼自己的替代性。

替代什么呢?替代石油。我国石油70%要依赖进口,进口石油70%过马六甲海峡,还有70%石油用在了汽车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就是在确保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

你知道日本在90年经济泡沫破灭后,到底什么产业主要撑起了日本过去30年的发展吗?

主要这两个行业,第一个最主要是汽车行业,其次是消费电子,就这两样把日本撑到今天,所以有的时候一个产业可以撑国运。

无论从美国、日本的历史经验,还是从中国的现实,新能源车,还有新能源产业,这两个行业的体量和周边产业的带动性是可以替代房地产的支撑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新能源车、新能源行业的产业链,比如锂电、光伏、风电、核电、氢能、储能等等,都会迎来很大的机会,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要达到39%,就是指水电、风电、光伏这些。现在占比是多少呢?

水电14.6%,风电、光伏合计9.25%。还有3年时间,要补上这15%的空缺。

相当于什么呢?风电、光伏在现有规模上,3年时间要增长200%。

2019年我去日本游学,参观了丰田氢汽车,过去十年日本在其他国家发展电动车时将氢汽车生态建了起来,且提前锁死了很多氢能源专利技术。

氢能源汽车应该是和电动车并列的未来新能源汽车方案之一,从大规模使用的角度来讲,它的污染是低于电动车方案的,所以从长期使用的角度,这一点是很占优势的。

未来能源三分天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将会是传统的燃料汽车,氢能源汽车以及电动车“三分天下”的局面。

② 专精特新

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们发现德国经济体受到影响很小,而德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左右,贡献了约54%的增加值,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其中不少中小企业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表现出很强的经济韧性。

这和我们中国过去粗放型的血汗工厂,以及资本驱动下财团化发展的国内企业逻辑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思路。

我国在关键技术和核心价值领域是被卡脖子的,比如说没有芯片,手机就生产不出来,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只赚了加工费。

而专精特新的思路是通过产业的分工、利润的分成,让中小微企业能够因为在行业领域中的相对优势,获得更大的利润。

现在全国专精特新一共90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一定是大势所趋,将来整个资本市场,以及国家的政策和支持,肯定也是往专精特新这个方向走。如果你现在是一个中小企业,你现在如果做,还能赶得上这一拨儿。

围绕一个专注点去深耕,一辈子就研究一个东西,把它研究透了,低调务实,这就是隐形冠军。

大家知道在德国有无数这样的隐形冠军,一个螺丝钉,一个小轴承,一个啤酒盖,都是一个专精特新小巨人。

日本也是,你们知道的都是日本的大企业,其实真正支撑日本有这个科技实力的,都是那些专精特新的小企业,就像我们高铁上核心的零部件,小小的小玩意儿,但是控制着行业的命脉,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所以过去这些年,我们很多企业都是把这个钱花在做渠道,做广告,做宣传,而不是把挣的钱用来做好产品。

当然,那个时代很正常,因为增量市场,钱太容易挣了,就没有人用心去琢磨,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容易挣的钱已经没了。企业一定要在一个非常小的细分市场上去下工夫。

所以说,专精特新企业一定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中小企业,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你马上就要问自己,我在哪个方面成为专精特新的企业?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中国有了几十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时候,每一家都是几十个亿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每家都非常低调,它的产品是一等一,但是这个老板都是别人没听说过的。一听说,哇,这个产品好,确实不错,这就是未来,这就是希望。

③ 信创发展和国产替代

这几年,在国家政策层面,对“自主可控的技术”进行了很多支持。

所谓自主可控,就是指知识产权、技术能力、行业发展这些。包括很多生产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设备的核心零部件等等。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自主可控呢?直接拿国外的来用不行吗?

还真不行。就像有个人把自己的手机借给你用,决定权在他那里,他不想借给你的时候,你就用不了了。一旦你已经适应了有手机的生活,突然他收走了,那影响岂不是很大吗?

今年的2月到3月,俄罗斯就被欧美收走了“手机”。被欧美技术制裁后,一时间英特尔、苹果、戴尔相继宣布中断供货。这是在硬件方面的。

在软件方面,数据库公司甲骨文、SAP、Facebook也进行了制裁。

甚至,俄罗斯民众想买瓶可乐都买不到了。为啥呢?暂时停止出售给俄罗斯了。多么夸张的一件事啊!

那么,俄罗斯自己的手机造的怎么样呢?

不怎么样。一些飞机零件有的造不出来,有的质量不好。他们的芯片最先进的是90nm,跟我们的差距都很大。

所以,我们还是要用自己的“手机”。可能咱们比他们低了一两代,但最起码想用随时用,也有追上的希望。不能等到差距变成“功能机”和智能手机那么大的时候,才想起来追赶和替代。

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手机”,最关键的,就是信创的国产替代。

信创其实是一个统称,全称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主要包含了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等。

我们可以用盖房子的例子来理解。

基础硬件,包含了整机和芯片,就是房子的地基。

基础软件,包含了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就是水泥和砖头。

办公、销售、财务、医疗等应用软件呢?顾名思义,就像屋里的各种家具,是让我们在生活中使用的。

系统集成,就是房子的设计图纸,是两室两厅还是三室一厅,设计说了算。

信息安全,是围栏或者院墙,是保护我们的。

就这样,信创这间房子就盖成了。

以前,我们住的是欧美提供的房子,保修不好暂且不说,户主写的也不是咱们自己的名字啊!寄人篱下,委曲求全,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现在,我们要造出自己的房子。自己打地基、和水泥、砖头砌墙、做家具,苦是苦了点,也确实有难度。但是我们能自己做主,造出来的房子说不定比欧美造的还漂亮。造好信创这间房子,也是“新基建”的一部分。

我们熟知的芯片,也就是半导体行业,属于基础硬件的一部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量产制程是5nm,而我们已经做到了14nm的规模量产,追赶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在国家开展的很多大项工程都有出现,像天问一号探测火星中都有它的身影。

当然,目前来说,信创的主要市场以政府、国企、院校为主,但是随着不断的迭代优化,迟早也会被广大企业认可。

比如,金蝶在应用软件市场占有率较高,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

这几年的“硬科技”创业,主要就集中在信创领域。目前来说,空间还很大,但是难度也不小,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3.经济变局: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经济变局,我来讲讲消费驱动、乡村振兴和人口老龄化。

① 消费驱动

恢复消费,就是把颤颤巍巍的行业重新扶正,比如餐饮业、旅游业、教育培训、房地产、酒店住宿等。这其中,娱乐业是所有消费行业的牛鼻子。

在谈“消费驱动”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看看消费市场的变迁,找一找消费的变化。

吴晓波说:“今天在消费品市场看到的变化是,体验大于必需,颜值大于功能,口碑大于品宣。当这些发生时,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建立了自己品牌价值的传统消费品公司,完全找不到去向。”

功能、文化、审美、情感,这是消费市场的进化路径。从功能需求,到文化需求、审美需求、情感需求,顾客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升级。

什么是文化需求?

这几年,“国潮”兴起,很多融入了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化妆品、服装,大家都很喜欢,比如李宁的锦绣、凤舞、问鼎系列的球鞋。

还有他与故宫等联名发布的服装和鞋子,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也有融入少数民族特色的产品,比如苗族刺绣。甚至还把服装与折纸手工艺结合,在衣服上展现折纸的效果。

再说说审美。审美红利是个大机会。未来,审美高级的人会创造大量的财富。很多老外说我们是暴发户,口袋是满的,审美是穷的。因此,美学是个大蓝海,审美红利的爆发,将会在社会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潮流消费。

比如,近几年很多时尚博主在短视频平台爆火,他们凭借着个性又潮流的穿搭,吸引了众多粉丝。

为什么粉丝要关注他们?因为他们“会穿衣服”。白T恤配什么裤子好看?黑球鞋能搭配黑运动裤吗?观众们不懂,但他们懂。最关键的是,观众也认可他们的懂。

还有Canva。短短10年时间,它成长为400亿美金估值的超级独角兽,在2022年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中,已经位居榜单第10位,和字节跳动、蚂蚁集团等同列前10。

它是做什么的呢?很简单的一件事。审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一个情况,需要设计一个东西。比如制作海报了,做PPT,甚至发朋友圈想配个好看的图片。

但是呢,我也没有学过设计啊,不懂不会啊,怎么办呢?

Canva上有很多好看的模板,咱们只需要套用就行了,出来的东西就很好看,而且它可以与那些专业设计做出来的东西相比。这就是我们的审美,给Canva带来的巨大的商业机会。

所以说,颜值即正义,高级的审美,可以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再,情感经济,已经露出了苗头。你能不能让消费者有满足感和归属感?能不能给他感情上的慰藉?

在《情感经济》一书中,世界著名营销学者“拉斯特”教授提出,人类社会走过体力经济时代,正在经历思维经济时代,即将迎来情感经济时代。

所以,与情感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比如泡泡玛特的盲盒经济,相比上一代人群的追求,现在90后、00后更在意取悦自己、寻求个人情绪的满足,如果放到5年10年前,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再比如与人交流、陪伴他人这种服务,市场规模正在越来越大。甚至很多感情陪伴的AI虚拟人服务,也开始爆发了。

 

在这个数字时代,很多企业都会强调对用户数据的挖掘分析,但是数据并非万能钥匙。数据是冰冷的,是没有感情色彩的。

但消费场景是温热的,是充满着人间烟火味的。情感经济,已经发芽。

② 乡村振兴

2022年,中央财政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是1650亿元,这个数据,只增不减。那这些钱投向哪里呢?

三个方向,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

好了,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用了五句话,叫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我们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块钱。而去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是1.2万,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有底气要让农民富裕起来。

我们现在提的叫“生态宜居”,生态就是让我们的村庄能够融入在青山绿水之中,能够融入在田园之中。能够可持续的发展,能够让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看到纯净的蓝天。

形式上,以企业主导、政府推动、文创撬动、合作社联动、新老村民共建的方式,适合乡村发展的有六类项目。

第一就是餐饮,因为乡村有最新鲜的食材和最传统的烹饪方式,你看陕西的袁家村,他们每天能吸引十几万人到访,靠的就是关中美食。

第二,我推荐民宿,你看看北京的这个黄山第二村,他们把村里的闲置宅基地改成民宿,推开窗就是很自然很乡村,关上门呢,很舒适又很奢侈,一个院子一晚上2000多,想住都得排队。

图片

第三也是刚需项目乐园,其实呢,就是围上一圈游乐设施来收门票,别看它模式简单,但是需求稳定,是所有旅游项目的一个标配,也是吸引游客的流量引擎。像武汉的木兰花乡,还有成都的田园乐翻天,这种例子有很多。

第四,可以考虑做研学,这也是国家大力去推的,希望孩子走出校园,在旅行中去学习。以战旗村为例,他们组织本村的豆瓣酱、糖昌布鞋、蜀锦等等这些工艺。

第五,生态农业,为市民提供优质、健康,有小时候这样味道的农产品,比如说绿手指市民农园,他们提供有机宅配的这样的服务,每周送一次,然后一年的话费用是7000块钱。

第六,就是文创项目,以明月村为例,他们以制陶、扎染等作为抓手,这些文创项目五年一共引进了40多个这样的项目,从贫困村一跃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标杆项目。

③ 人口老龄化

人老龄化马上就要到来,挣钱的机会有很多。

截止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2亿,占总人口15%。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向中度老龄化。

尤其是你到农村,你会看到常住人口基本上都是老人,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和上学去了,这就是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比率是60%,现在的老人财富积累更多,审美能力够强,文化品味也高,他们不会满足于跳广场舞、蹲在街角下象棋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他们和上一代的老人家不一样。

用什么样的产品能激发他们的消费,让他们吃起来、喝起来、用起来、学起来、玩起来?怎样去讨好这些前所未有的富裕老人呢?这里面商机无限。

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来的话呢,就去日本看一看。

记得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一个视频,日本的护理人员去到老人家里,自带浴盆给老人洗澡。

折叠的浴盆,标准的流程,耐心的工作人员给老人像婴儿一样洗了个痛快的澡,这就是前所未有的新服务。

工作人员还要接受儿女的委托,定期探望老人,和老人聊天,给老人亲人一样的陪伴,这也是幸福。

60后、70后的富裕老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民,不能用传统养老的观念来看待他们,他们身怀重金,内心不服老,向往美好生活,要给他们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他们特别与众不同,给老人们上门洗澡,给老人定期做饭,跟老人上门聊天,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给老人上门理发,组织老年旅游团周游世界,教他们智能手机的使用,教他们开车,给他们提供家庭医生,帮他们投资理财,帮他们训练宠物……这些都是新的创业机会。

关键是你要重新定义养老。不是养老,是养生;不是养老,是康养。不仅仅是物质层面,尤其要注重精神层面,给他们提供美好产品。

二、数智化转型:
数字能力,将是企业重要的分水岭

说到另外一个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就必须要谈到数字经济这一块。从2016年开始,数字经济在GDP中占比就超过了20%;2019年,占比36.2%;2021年,占比39.8%。

我们能够看到,数智化,是未来10年最大的确定性。无论哪一个行业,都值得用数智化再做一遍。我今天想带你看3个行业的案例,来让我们对数智化转型有一个直观认知。

首先我来带你看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三一重工的案例,带你盘点一下它在数智化转型时所经历的一些历程和特点。

1.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是一家非常传统的挖掘机及重型装备的企业,在面临数字化的时代,它们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点,就是有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

三一董事长梁稳根曾经在内部讲了一句话,如果我们不搞数字化转型,不翻身,那就得翻船。

他以这样的勇气和紧迫感,形象地解读了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推动了公司内部共识的形成。

第二点,就是全力学习数字化转型的知识。

为了了解数字化转型,培养公司的学习氛围,梁稳根就让下边的员工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关于数字化、智能制造、工业4.0的上百本书,把它买过来,然后干嘛呢?

每天组织员工在午餐的时候跟高管一起阅读和学习,我不知道你们公司有没有组织员工一起学习数字化转型的知识呢?

第三点,就是投入研发。

三一重工为了推动数字化的落地,不仅持续地引进人才,而且它的研发投入达到每年销售额的5%以上,努力通过自主研发来实现工业制造和数字化的结合。

而且我发现他们的数字化转型跟技术相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AIOT,什么是AIOT?

就是我们所讲的物联网传感器,它帮助企业实现了从卖产品走向了卖服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在全球的三一挖掘机,无论它今天停在哪里,开工多久,在三一重工的后台上边都会有清晰的数据记录,你可能会问一句话,记录这些传感器数据有什么用呢?

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采集了,中国所有挖掘机所在的地理位置,那通过它的开工时间,就能够更好地去配置挖掘机,还能抓住从卖产品到维修等后续动作的一系列机会。

这样的案子在全球呢,也并不稀奇。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厂商已经不再卖发动机给你了,现在更多的是,按照你的飞行里程来收费。

在每次的飞行过程中,所有的航空公司都会采集飞机发动机的温度、湿度、裂纹等相关情况,然后上传到机翼的数据库系统,从数据结果来判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维修时间。

如何从卖产品走向卖服务,持续地留住客户,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它的逻辑有一点像我们的云计算,有点像阿里云、华为云、亚马逊云、腾讯云,就是通过每年续费的方式,也能保证收入是稳定的。

马化腾就说过,只有聚焦循环式的订阅收入,把企业服务和商业服务闭环做好,才能避免那种一次性就结束的单次收入。

那下面呢,我特别想强调的就是,三一重工数字化转型成功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

就是积极地利用第三方的合作平台。

在很早的时候,它们就积极地跟IBM、华为、腾讯合作,让这些合作伙伴介入三一重工的物联网以及相关的配置,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这让它很快就成为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翘楚。

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投入了前瞻性的布局和投资,形成了三一重工数字化转型的模型和框架。

三一重工从技术和数字化运营体系、从战略和数字化商业模式,从人才与数字化的组织能力结合,一个很核心的动作就是,带领它们的组织在销售和市场方面完成了数字化,只有这些方面具备了数字化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完成数字化转型。

三一重工是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它们紧紧地围绕行业的特性,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来解决业务的痛点。

不知道你们的企业,尤其是制造型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阶段,你准备用数字化的技术解决你行业的什么问题呢?

我想从三一重工的案子里,也许你可以品出一点点你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归根结底,到底靠的是什么?

9月份的时候,我走进宁波调研转型升级,收获良多。宁波转型升级的特色是高端制造、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

君灵模具是一家穿越了摩托车模具、传统汽车模具到新能源汽车模具的公司,它的创始人姚贤君一路坚持转型升级,还曾亲自向国家领导汇报过转型升级的工作。

姚贤君说,如果一个企业家的追求不升级,企业就会没有新力量。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一个企业家的追求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先追求赚钱,先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只有先行解决现金流和净利润的问题,才能探索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第二阶段是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虽然在短期内是可以靠资源、靠一些隐性手段来获得,但若要长期获得行业地位,一定是基于创造了某种特殊的价值,这一追求必然要进入到第三阶段,那就是创造行业价值,这是一个逐步放大的过程。

科技强国的最终成功,一定是取决于新工业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姚贤君看来,自动化会替代重复劳力,数字化逐步替代重复脑力,而数智化的落地之一就是工业赋能,工业是载体,赋能是本质,用工业的载体赋予互联网的能力,最终发起一次新工业革命。

2.服务业的数智化转型:希尔顿欢朋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服务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案例。受到疫情的巨大影响,酒店餐饮等行业的案例非常值得我们一起走进看看。

服务行业是最讲究以客户为中心的。那么数智化运营能给服务行业带来哪些便利呢?

《中国旅游住宿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今年我国住宿业景气指数处于低谷期,住宿企业普遍通过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提升酒店的生存力。

在这一行业大背景下,其中有一家酒店的发展成绩显得尤为亮眼。那就是希尔顿欢朋。

在2022这一年,希尔顿欢朋逆势发展,新开业的门店近50家,累计目前在华开业门店数已超270家,覆盖了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及直辖市,并在今年9月,迎来累计接待2000W宾客的品牌新里程碑。

除此之外,在下半年,希尔顿欢朋最高峰的时候,当日全国同时满房的酒店数达到了109家,29城全城满房,整体综合平均客房收益及入住率更是达到了最近三年的峰值水平。

逆势增长的希尔顿欢朋,它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那就是,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智化运营,带来了需求感知、协同提效和客情质量的升级。

酒店作为服务行业,一出生就注定要以客户体验为标准,去考虑所有的产品和服务。

希尔顿欢朋又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用数智化的方式,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

比如,门店会通过一些标签来记录客户的偏好,客户喜欢睡软的枕头,还是硬的枕头?喜欢喝什么水?需要喝几瓶水?都会被记录下来。

但是,繁杂信息的记录、分析和应用也确实都是难题,这也不是酒店行业的强项。

欢朋自己属于较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代表,早在2018年就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台,而且当时正好腾讯在数据方面的能力是很强的,于是它就和腾讯合作了起来。

直到2021年,希尔顿欢朋已经构建了“3+1”数字化运营体系,包含数字中台、会员直销平台、筹建管理平台、以及信息共享与任务管理平台,来提升酒店的日常运营效率。

拿酒店前台来说,前台人员要负责接待、登记并处理旅客订单,旅客住宿面临各种问题也会来找前台。

旅客在前台办理手续时,如果前台处理速度达不到旅客预期,就很可能会被吐槽。遇到旺季或者订退房高峰期,前台人手不够就一定影响旅客体验。

希尔顿欢朋的智慧前台就可以避免这一系列隐形存在的问题。

它打通了例如自助入住、对接会员系统、人证对照、失信人员甄别、连接公安系统、对接门锁等旅客数据的全流程,实现预订客房、到店入住办理,在住期间续住办理、离店时退房办理,全程自助化智能化处理。

同时,提供全天候多渠道的人工智能客户服务,对客户做到随时能接通、有问必有答。

面对淡旺季的波动,酒店面临的人力压力也能大大减轻。前台人员不仅降低了工作量,在空出来的时间里,也可以去为旅客解决更多具体实际的住宿问题,更好地提升了旅客体验的满意度。

截至到现在,智慧前台项目已在近100家酒店成功上线,平均订单处理率可高达90%,在提升宾客入住体验的同时,每年为每一家酒店减少了约15万以上的人力成本。

我们必须知道的是,随着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数字化程度的延伸,以及体验经济的发展大趋势,用户满意度和留存率,成为了核心考核指标。

围绕着“人”,线上线下融合的CRM客户关系系统,逐渐变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说,作为数字化转型核心的CRM,将成为企业未来提质增效的必备应用。

以客户为中心的CRM产品体系,从过去单点销售管理,转变为营销、服务、交易的客户全旅程覆盖,从以销售为中心回归以客户为中心。

看到了吧,在数字化时代,CRM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从一款“管理客户”的工具变成了一套“客户体验”的解决方案。毫无疑问的是,能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增长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3.零售业的数智化转型:瑞幸咖啡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零售业的数智化转型案例,瑞幸咖啡。

瑞幸通过精准的需求洞察、快速的产品迭代、数字化的营销,已经距离星巴克越来越近了。它是如何做的呢?

在今年,消费与零售行业受疫情影响损失颇大的背景下,瑞幸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瑞幸咖啡的“七夕套餐”,火出了天际。这样火爆的销售现实叠加中国上半年疫情反复出现的背景,让人感到有些不真实。

从瑞幸发布的二季报数据可以看出,在行业因疫情普遍业绩受到压力的情况下,瑞幸居然取得了营业额同比72.4%的增长。

第二季度瑞幸新增店面615家,总门店数量环比增长9.3%,季度末达到7,195家门店。是的,这个数量超过了星巴克。

而且超过的不仅仅是门店数量,还有增长势头。在七夕前一天,星巴克发布了最新的季度财报,尽管整体业绩实现了9%的增长,但是中国市场营收却同比下降了40%,同店销售额大幅萎缩44%,交易量同比下降43%。

瑞幸咖啡,依靠数智化能力建立起咖啡赛道的护城河体系。

首先,瑞幸的商业模式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和数据化运营,这与传统咖啡实体的商业模式都不一样。

把所有的决策都基于对于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判断,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目前,瑞幸在有传统零售业标准化、工业化特征的同时,还具有更强的互联网属性。从开店选址到门店运营,都以数据为驱动。

瑞幸通过前端交互系统、运营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构建覆盖门店选址、门店全运营管理周期到人才培养等业务功能的一套全面系统化管理,已经实现了管理线上化、操作简单化、数据可视化。

以拓店为例,瑞幸会结合内外部数据生成外卖热力图,从而提高选址质量。他们不是让顾客去找门店,而是让门店找顾客,顾客在哪,他们就去哪里开店。

其次,在大数据基础之上进行的热点产品开发,加速了瑞幸产品的迭代,同时也降低了试错成本。比如爆品的生椰咖啡,再比如椰云咖啡的崛起。

瑞幸内部对爆款产品的研发有一整套逻辑,他们不相信幸运,只相信数据。

根据介绍,瑞幸的研发人员会将各种原料和口味数字化,量化追踪饮品的流行趋势。

通过这些数据,瑞幸研发人员能得出无数种产品组合,也能看到还有哪些奶咖、果咖产品没有研发上新,还可以去尝试。

而且在研发过程中,瑞幸产品经理不会用“香、甜”这样的文字来表述风味,全部改成了各种数字,这样后期研发产品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数字寻找对应的原物料。

比如桃子的风味就包含有桃子本身的香气、酸味、甜味等,研发人员就依据这些风味分解出一张图,看能否和咖啡的风味相结合。

得出这样的数据后,再与门店获得的用户画像和用户点单的喜好数据相结合,最终就会生成一个产品能否成为爆款的指数,而这样的数据会指导产品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最大限度降低了产品研发的风险和资本的浪费。

二季报数据显示,在产品方面,瑞幸第二季度共推出34款新品,其中椰云拿铁自四月推出至二季度末已卖出超过2400万杯。

正是这些海量的数据支撑了这套创新机制,反过来创新机制又反哺了更全面细节的数据。如果没有数据,即便有这套逻辑也无法建立这种体系。

另外,对于供应链和运营的管理,瑞幸也是依据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方式进行,各种随时的调整可以将这些与自身的产品能力紧密结合。

比如,瑞幸门店使用的全自动咖啡机,如何保证自动化咖啡机出品的咖啡最终形成统一且稳定的风味,而且满足产品经理的设定,这就要依靠数字化的研发和后台程序上的调教。

而这一套系统能落地,其实跟数字化的运营能力密不可分。各项指标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利润率的稳步增长,表明瑞幸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到正循环。

再举一个瑞幸数智化的一个厉害之处。瑞幸能够根据气温和天气的影响,给用户推荐不同的咖啡和服务。

当城市的气温在20度以上的时候,它会给用户推冰咖啡,提供更多的冰饮选择。但是假如今天你所在的城市比较冷,那么就会推暖咖,提供更多的热饮选择。

另外像下雨天,顾客不方便出门的时候,瑞幸就会给他们推送拼单分享券,同时适当减免一些配送费。

这是一场基于数智化能力对于零售企业能力重构的实践,而这种实践的成功恰恰凸显了先进的经验,并且经验是可以复制的。

放到零售业上,数智化革新的核心,其实就是重构人货场的能力。

根据中国电子商会信息化专委会等机构发布的《智慧商业数字化运营调研报告》调研,有91.28%的零售企业认为,零售企业的数字化核心优势在于数字化运营体系,例如会员体系、中台建设等。

但对于大多数零售企业来说,构建这一套数智化体系,往往知易行难。而在科技企业的业务逻辑中,这些数智化系统却随处可见。

瑞幸不是单一环节的数字化,从品牌创立之初,就是以全链条数据驱动。从0-1、从1-100、从100-1000的过程,全部都有数据沉淀。

因此,才能不断提高拓店准确率、快速获得消费者反馈、提升运营优化空间等。

当下,数智化的手段对于制造、服务和零售的改变不亚于一场新的革命。这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

转型是目标,数智化是路径,工具是手段。

三、韧性增长:
快速增长,远远没有韧性增长重要

外部世界的高度不确定,给企业增长带来严峻挑战,也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企业界开始出现另一个话题——“韧性”。

韧性这个词,兼具了增长和务实的双重含义。是的,我们进入了韧性增长的周期,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快速增长远远没有韧性增长重要。

北大光华管理实践教授曹仰锋说:“高韧性企业,首先,将年同比增长比率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比例之间,避免增长速度的大起大落;其次,将资源聚焦在核心业务上。”

为此,我强烈推荐你理解任正非在2022年8月提出的2个策略:第一,投资战略机会点,在战略关键机会点上,在生存危机点上,可以不惜代价投入,但在非战略机会点上不能乱花钱;

第二,聚焦自己的关键能力,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建立核心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和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公司协作,既能有钱一起赚,又能分散风险。

我们拿腾讯来举例。

过去一年,腾讯做到了聚焦主业,把不适应当下和未来发展阶段的周边业务进行缩减。

马化腾在12月15日腾讯内部员工大会上说,与公司付出的管理成本和精力相比,非核心业务铺得太多并不划算。

马化腾甚至用腾讯新闻举例,如果团队不能自负盈亏,甚至还有很多问题的话,整个腾讯新闻砍掉都可以,果然很快,通过强而有力的变化,10月份腾讯新闻就扭亏为盈了。

保持韧性,在高压下韧性增长成为企业增长战略的核心。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包卓蓝指出,“我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达尔文时刻,适者生存,就像跑800米比赛一样,你既要有爆发力,又要有韧性,才能够坚持下来。”

韧性公司能够抗住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他们比竞争对手能更快从困境中复原。

科特勒合伙人王赛说:“从增长到韧性,再到韧性增长,这里讨论的目标也可还原为企业的竞争力,因为缺乏竞争优势的增长,只能叫做无效扩张,为增长而增长,是癌细胞的增长之道。”

王赛在他合著的一本新书中提出,要从客户界面看韧性增长,正如著名CEO顾问拉姆·查兰所注解的,只有回归到客户的增长才是真正的增长。

过去我们看到的垂直扩张、业务多元化、并购,都必须以客户为基础,否则增长成为幻觉。

这就让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客户在哪里?

最早,客户在线下,后来到了PC端,现在到了手机端。

韧性增长的核心就是客户在哪里,你就在那里。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全域大融合时代已经到来。

全域已经成为新热门,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品牌投入到全域经营中,走近客户。

如何走过全域的荆棘路,摘取桂冠上的明珠?

今天,是一个注重体验的时代,更好的体验能带来更好的营销转化、复购增购和客户口碑。

有一个调研显示:80%的用户愿意为优质的体验买单,用户愿意为优质体验付出的溢价比例高达7%-16%,同时,优质体验能带来1.5倍的留存率和复购率的提高。用户体验与用户人均营收呈正相关关系。

时代的变化路径,已经非常清晰:所有行业,正在逐步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

我给你分享三个全域经营破局点:全域电商、公私域打通、线上线下融合。

1.全域电商:靠的是用户洞察力、产品力和内容力

现在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被内容吸引,他们不断解锁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甚至培养起新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疫情期间抖音上学习各类菜谱,还是跟着博主去体验各类生活方式,都在引导他们主动尝试全新的体验或者产品。

基于兴趣的内容,正在形成中,也是全新的生活服务消费场景。这些场景在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知乎等等。

品牌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功效护肤是近年来的一匹黑马。2021年功效护肤规模已达到56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了22%,整体增速跑赢了美妆与大众护肤品类,预计2025年将超过1700亿元。

这是一个普适性很强的市场,因为中国有超过4亿的敏感肌人群。有一个品牌,通过自身搭建的数字化数据分析库、用户定期回访和第三方调研,最终精准洞察了三个机会点:

第一,敏感肌肤市场以祛痘产品线为主,缺乏专业品类品牌;第二,这个市场以轻度祛痘护理为主,无法解决重度、长期痘痘问题;第三,这个市场以大单品策略为引流关键,比如如理肤泉的小敏瓶、雅漾的绿小胖。

这个品牌的用户洞察能力强到什么程度呢?

他们通过近百万不同类型的痘痘肌肤用户解决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问题,形成了专家知识库。再通过用户全程的使用指导和用户体验团队的定期效果回访,建立了产品效果全链路的追踪。

以此为基础,这个品牌通过数据标签及人工智能的算法,对用户以及他们的问题进行精准的分类。

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用户洞察模式。

在完成产品洞察之后,这个品牌开始设计符合目标用户的产品。品牌的创始人,徐加明之前是洋葱视频联合创始人,洋葱视频是国内领先的超级IP孵化平台,从零开始孵化了办公室小野、代古拉K等,累计粉丝超过2.5亿。

但是在徐加明看来,产品力才是长期竞争力,他视产品力为核心根基,所以,他找谁来开发产品呢?

第一,他在内部组建了由三甲医院皮肤科主任、高校教授、垂类专业美妆博主、资深配方师组成的产品研发团队,创立了两家自有实验室、四家联合研发基地;

第二,在外部,他和暨大基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创肌肤健康科学研究院,和全球知名原料公司深度合作开发自己的独家专研成分,联合全球知名的第三方人体功效评测公司进行产品的功效验证,请国内知名三甲医院进行产品的医学临床验证,来实现产品在功效性和安全性的双重保证。

做完产品开发之后,怎么了解并优化消费者体验呢?

他组织资深用户展开百人测试、联合达人及用户开展千人实测,在用户参与过程中,形成了从消费者体验、效果反馈到功效优化迭代的产品打造闭环。

说到这里,我偷偷说一下,这个品牌创始人也是笔记侠转型升级私董会会员。

那么,产品通过验证之后,怎么传播出去?

因为这个创始人的互联网基因,所以这个品牌一出生就同时拥有了全域数智化的核心竞争力,在打动达人对产品的认可之后,这个品牌的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就受到众多达人的认可乃至千万级博主的大力推荐,然后通过和许多品类头部达人共创内容,从种草、短视频、直播多个内容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均取得了优秀结果。

怎么做到呢?

刘润在11月份对这个品牌做了一次研究。这个品牌就是羽素。羽素,是一家专门针对油痘肌的功效护肤品牌,起初一直走的是私域渠道,为粉丝提供一对一的问题肌肤解决方案。

2021年下半年,羽素启动抖音渠道,开始试水公域,发现短视频流量模式非常依赖内容素材的质量,新开直播也逐渐显现GMV增长瓶颈。

结合自身发展出路分析,羽素认定是“品牌”的缺失造成了货品经营的困局。

羽素决定通过内容营销在抖音打造品牌力,补足消费者心智的短板,实现从货品销售到品牌经营的转型。并通过打爆一款单品——羽素祛痘大灯泡,迅速建立起品牌声量及口碑。

具体怎么做的?

羽素初次涉水抖音,也曾尝试自播,每天早7点到凌晨12点,全天候陪伴式直播。在直播时,进行主播的肤质说明,希望精准获取有需求的用户。但是效果,并不如人意。

在一步步尝试中,羽素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自身资源打造美妆专家IP人设,在美妆专家与消费者的互动中,获得消费者信任。根据巨量星图平台数据分析,确定卖点,通过短视频种草,获取流量。

除此以外,羽素还敲开了与KOL合作市场的大门,不断拓展达人合作清单。

通过达人种草和内容加热,结合人群分类,找到目标人群优先投放,广泛合作中小潜力达人、美妆垂类达人进行规模化种草。比如明星视频和达人视频双向联动,在直播间集中资源打单品爆款。

今年4月,联动千万级粉丝抖音达人@韩美娟发布种草视频,并在618和818的蓄水种草期,合作5位以上的百万粉丝达人,发布种草带货视频,吸引购买。

10月26日的双11蓄水期,合作明星钟欣潼发布3分钟时长的种草视频,获赞2.5万,用明星背书来向用户传达品牌力。

这几步下来,效果如何呢?在正式开始品牌种草的4月份,它的NPS(净推荐值)行业排名环比提升了204个名次……羽素及相关产品的抖音话题播放量超过1.2亿。羽素祛痘大灯泡,登上抖音电商排行榜,祛痘精华爆款榜TOP1。

回看羽素品牌打造的成功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一套脉络清晰的系统方法论。

精准匹配:通过短视频做素材和人群的精准匹配,快速起量;常态化直播:通过常态化直播,提升转化效率,扩大生意规模;

深入互动:通过达人合作与消费者深入互动,实现人群破圈和产品种草;

内容加热:通过达人内容和广告组合投放,提升“种草”效率;

巩固心智:通过品牌广告巩固用户心智,助推品牌的跃迁。

“达人种草+明星代言+直播带货”的打法成为线上起势的标准动作。但是只有抓住目标人群需求,拥有产品力,才是一切韧性增长的开端。

否则,品牌由于产品力没立住,复购率没上去,最后只能越来越依赖营销获客。

今天的全域营销,只有持续关注用户本身,才能让增长更有韧性。

2.公私域打通:在勤,更在精

这几年,确实也有些品牌靠公域流量打法跑了出来,但新的流量红利总会消失。实践也证明,那只是转瞬即逝的窗口期,不是长久经营之道。

大水漫灌的打法越来越不管用,随着流量越来越昂贵,投放ROI越来越低,有的品牌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私域。过去3年,大家都在热议私域,很大程度反映的就是焦虑,焦虑如何吸引人、留住人,甚至转介绍。

现在大家都知道做私域,但做私域不是只让导购添加客户联系方式,然后不加判断地把所有活动信息都发给TA。这样做的结果大概率是被客户屏蔽,沦为“无效私域”。

于是,私域1.0时代的一群参与者又开始焦虑。

私域生态的发展已经进入2.0时代,特征包括了公私域的反哺和拉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品牌效应与渠道投放的融合。总而言之,未来5-10年,被沉淀下来的流量才是王牌。

① 客户是否复购,是检验商业价值创造的最伟大标准

在数智化转型部分,我和你分享了希尔顿欢朋在2022年是如何用数智化运营实现逆袭增长的。我想借这个案例,给你看看它又是如何做到全域、全渠道、全触点触达,而这也是它破局的关键之一。

《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7月,90后占新中产人群比例已经达45.7%。如果你走进年轻一代,你就会发现,他们更在乎他们得到的体验是不是足够个性化、差异化与品质化。

长期以来,在线旅行社如携程、去哪儿、飞猪、同城、高德等服务商是酒店行业的重要渠道,不过,这些渠道非常多元,也比较分散,酒店很难集中起来,把这些不同渠道的旅客统一管理和服务。

我发现希尔顿欢朋和腾讯企点CRM合作,做了一套面向旅客的全旅程服务方案,打通了住前、住中、住后的整个触点,并通过提供相应的服务来提升旅客的体验,洞察到旅客的潜在需求。

比如,欢朋根据旅客的出游类型是家庭型还是商务型,从而推荐一些合适的周边游、养生餐饮等非住房服务。

在旅客入住后,欢朋可以运用小程序给旅客再次入住的优惠以及季节性套餐。你看,这又是通过把服务和商业闭环做好,从而避免那种一次性的单次收入。

就这样,希尔顿欢朋通过数字化项目实现了酒店直销占比、现有粉丝的复购率提升,同时还拓展了非住房业务的增长。

要知道,客户是否复购,是检验商业价值创造的最伟大标准。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说,今天做生意,一定要懂得用公域扩张品牌,占领心智,用私域打造私产,提供服务,进入全域阶段。

② 公域,扩张品牌,占领心智;私域,打造私产,提供服务

当下最好的公域,在抖音;最好的私域,在微信。

而今天,公私域打通最好的地方,就在微信。

马化腾在12月15日内部员工大会上说,微信事业群最亮眼的业务是视频号,基本上是全公司的希望。腾讯做了很多短视频和电商的结合尝试,现在视频号走出了第一步,已经立住了。

微信正在利用自家的优势,在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公私域生态。

一直以来,我和各个短视频平台保持交流,看到了各平台的不同点,分享给你。从微信、微博到小红书、抖音,不同内容和社交平台,都在探索流量与品牌运营的可持续关系。

抖音、快手,在加速形成完善的电商生态,购买转化非常依赖头部KOL(关键意见领袖)和主播的引流。

小红书,是半公域半私域平台,存在偏女性的平台调性。

微信平台内从公域到私域,再从私域到公域,实现了内循环。

在这个方向的路上,我采访过公私域打通的高手,比如千万直播间的行动派琦琦和润宇。他们分享的公私域打法,基本抓住了微信生态公私域的底层逻辑。

在微信生态,我建议你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打通公众号、短视频和直播间。

公众号的好处是可以插入视频号,且进行捆绑,还可以同步展示直播间;视频号的好处是跟搜一搜、看一看、小程序、企业微信建立连接,电商和私域用户运营更加直接,转化链路进一步缩短。直播间的好处是也可以跳出小程序、企业微信。

企业要鼓励用户将公众号、短视频和直播间三者都分享到朋友圈,转发到聊天群,三者在整个微信生态里完全是打通的,通过三者可以在微信生态内进行传播和裂变。

 

第二件事,做大视频号直播间,这是新的公私域流量中枢。

微信私域的流量中心是朋友圈,微信公域的流量中心是直播间,微信通过技术打通,把两者连接起来。

如果你私域本来就不错,尽可能多地把私域引到直播间,然后你又可以把直播间带来的新用户再转到私域。这就是“永动机”的概念了,完成从私域到公域,再从公域到私域的循环。

发朋友圈是为了让用户对你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和好奇,然后引导到直播间,由直播间的主播通过内容分享和带货分享来负责成交。

有了这套逻辑,朋友圈、社群、公众号、短视频、直播、企业微信就形成了一套闭环打法。在此基础上,你精准定位的产品就找到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

第三件事,用好企业微信。

这里有个问题,如何保证推送的消息不对用户构成“骚扰”?

瑞幸首席增长官杨飞在接受刘润采访时说,“当你能理解你的用户,你发送的消息是有价值的,能满足他的需求,那么用户非但不会拒绝,反而还会非常开心。”

瑞幸如何理解客户?回到数字化工具。

瑞幸从2020年4月启用企业微信,把顾客加到线上,对顾客打标签,记录顾客的喜好,并以此为依据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经过两年的发展,瑞幸的企业微信用户数已经从180万增加到了近2000万。个性化推送让瑞幸的复购率提升了30%,拉黑率仅有3%。

互联网上半场关注数字化,即如何把人拉进来,下半场关注如何把人留下来。希望通过这部分的总结,能够让你对公私域打通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3.线上线下融合:唯有场景动人心

传统的品牌经营中,会把营销有意地进行割裂,分为线上和线下。于是,过去一段时间,大家似乎认为“线上抢了线下生意”,两者天生敌对关系。

在线下,很多中小企业会把生意下滑根本要素归结为“线上”,到现在为止,大家不仅认为阿里电商和京东电商抢了线下生意,就连抖音也在抢线下生意。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线上总零售额占比才24.5%。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生意难做的根本不在于“线上对线下的影响”。那是什么?

答案是,市场已经从卖方主导市场,转变成了“消费者主权”的市场。

传统零售企业的“坐商”思维越来越接受挑战,尤其是新冠病毒后,很多一线商圈顾客寥寥无几;即便纷纷开启线上店,运营效果也表现不佳。他们甚至发现,花费巨大的人力成本搭起的线上体系,最终基本停留在“工具使用”状态,造成了很大浪费。

对于门店来说,沉淀消费者数据资产只是第一步,还要再根据不同指标,会员和非会员消费对比、不同门店客单价对比、同一门店不同品类销售额对比等,借助智能分析工具,实现消费数据可视化。

消费者的决策周期、决策半径都在肉眼可见地缩短,不管是线上场景,还是线下海景,还是两者的融合,都可以形成一个飞轮,实现交易闭环。

任何一个品牌,当它从单一渠道向全渠道转变时,势必要往线下走,也势必要往社区走,毕竟社区覆盖着诸多品牌的精准目标人群,比如新锐白领、家庭主妇、中老年人和儿童。

这个时候,线上和线下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

更何况,新潮传媒还参考了互联网广告的CPM(按千人展示成本)等计费标准的概念,提出了CPH计价标准,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品牌不仅可以将广告精准投放给某一类人群还能投放给某一类家庭,并根据他们与品牌的契合度付费,让高净值客户和低净值客户形成价格阶梯,在确保广告效果的情况下,为客户节约广告成本。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数智化无孔不入的时代,连楼宇广告都被数智化精细运营了。

通过全域电商、公私域打通、线上线下融合,再次让我们确信了这个部分开头提到的商业知识:今天,我们要从客户界面看韧性增长,只有回归到客户的增长才是真正的增长。

让我们一起寻找丢失的客户,客户在哪里,我们就去找出来,通过全域运营,实现韧性增长。

 

四、组织管理:
不确定的时代,呼唤充满活力的组织

红杉美国在今年5月16号的分享中说到:“这不是一个需要焦虑的时刻,只是需要暂停和重新思考。”

面对变化,有人说:“动荡的时代里,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按照过去的逻辑做事。”

在我看来,我们既要拥抱数字化时代韧性增长的变化,也要拥抱那些组织管理思维的更新跃进,才能更加游刃有余!

在当下,中国企业的组织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的组织管理,更多学的是西方严谨的科学管理,跟IBM、GE(通用电气)、谷歌等学习。

但是从2018年开始,华为等中国企业发现了一个问题点:在和外国咨询公司学习的时候,有一些点已经满足不了自己。

于是他们试图开始内部构建,试图从管理思想层面去重构管理本质,开始回到中式哲学,也就是:整体系统观,大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生命型组织。

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向国内三家先进企业学习:互联网企业向阿里学习;创新型企业向字节跳动学习;制造型企业向华为学习。

以前,我们照着国际经验直接照搬,中国制造向美国学创新,向德国学技术,向日本学管理。
现在,我们也逐渐懂得:与其关注外界,不如向内求。
中国式企业管理,正在崛起。生命型组织管理、系统观组织管理,将会在国内越来越成熟。

那么,关于组织管理方面,有什么值得总结的新实践和新思考呢?我认为当下有5个新的呼唤。

1.呼唤高活力组织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强调组织像一个机器一样,目标是效率和成本,手段是分工协作和标准化。

但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我认为组织效率将让位于组织活力。

腾讯从2019年开始做组织活力项目,阿里和华为也都在关注这个点。马化腾就说过,让团队站在当家作主的创业者角度去思考和行动。

为什么要从强调效率,走向强调活力呢?
表面上看,是为了活下去。但其实有更深层的原因。

德鲁克曾说:

“在历史上,每次发生剧变,社会都会进行一次重整,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社会和政治结构、艺术以及关键公共机构。一个新的世界诞生,新世界里出生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他们祖辈生活的、父辈出生的上个时代的样子。我们正处于这个剧变的时代。在这个飞跃的过程中,成功的管理原则,强调的是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愿景和意志,建立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

我还很喜欢《高绩效教练》这本书里提到的:

“……组织的文化将会发生改变。”什么样的改变?“层级管理让位于伙伴与支持,抱怨让位于诚实的评价和学习,外部激励让位于自我激励,自我保护让位于团队合作,拥抱变革而不是害怕变革,让上司满意转为让客户满意,讳莫如深与审查制度被开放和诚实所取代,工作的压力变成了挑战,短期的救火反应让位于长期的战略思考。”

这两段话,我认为揭示了组织活力的深层原因。

真正的高活力组织,会让员工和一线团队经历市场风雨的洗礼,让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不断获得反馈与成就感,这才是有活力组织的真正含义。

对组织来说,更重要的是组织要活下去。过去一年,很多企业的核心主题是降本增效。降本增效只是组织活力的一个点,降本增效具有阶段性意义,而组织活力具有长期意义。

那么,如何衡量组织活力呢?其中一个体现是,以前三五年搞一次组织变革,现在需要经常进行变革。

这是机械型组织和生命型组织的最大差别。

对于组织活力,任正非有一段表达,我认为非常精妙:“做事业就像舞龙,龙头要抬起来,这就是方向,大致要正确,更重要的是随后龙身子要舞动起来,要有力,整个龙才能舞起来、活起来。”换句话说,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任正非善于站在哲学层面思考本质性的问题,同样,也善于站在哲学高度看组织管理的问题。

1996年,华为实行了末位淘汰制,从此末位淘汰成了死规定,末尾10%的干部将被淘汰。这个制度保证了华为的干部需要不断地被“选拔”和“淘汰”,没有淘汰就没有活力。
2012年搞绩效管理改革的时候,很多公司在废除这样的绩效评级,任正非坚定地告诉大家:你们什么都可以变,唯一不能变的,是结果导向。

任总不一定懂具体业务,但是看组织管理的时候,他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一层。他的管理思想中,有一个底层思想非常稳定且不变,那就是:熵增。

我认为,这是打造活力组织的根本原因。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熵增?这是科学思维上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一个系统从有序逐步向无序发展的过程。

任正非曾描述过一个场景:封闭系统内部的热量一定是从高温流到低温,水一定从高处流到低处,水流到低处不能再回流,那就是零降雨量,那么这个世界全部成为超级沙漠,最后生命就会死亡,这就是热力学提到的“熵死”。

在这个过程中,隐藏了企业发展的最终趋势——熵死: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和进步,很快就会被淘汰,最终走向灭亡。

所以,华为是非常反对封闭的,因为封闭意味着熵死。

为了对抗熵增和熵死,华为做了一系列的变革:比如炸开人才金字塔,破格提拔,激发人的正能量,用合理的价值分配来撬动价值创造,吐故纳新,淘汰倦怠员工等等。
只有组织活力不断增加,企业才不会默默走向死亡。

2.呼唤头狼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头狼精神?想要提升组织活力,靠的是一个个管理者,TA可能是项目经理,可能是项目组长,可能是中层干部,可能是高管。

德鲁克曾说:“在每个企业中,管理者都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企业能否成功,是否长存,完全要视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而定…管理者的素质与绩效是企业惟一拥有的有效优势。”

克劳塞维斯《战争论》里也提到过:什么叫领袖?就是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一丝丝微光,照亮前进的道路,引导大家走出黑暗。

充满活力的组织,在呼唤这样的领袖,犹如团队之魂,在团队中发挥着绝对性的力量。

什么是头狼精神呢?好的领导者,就是头狼。头狼,拥有一种狠劲,狭路相逢勇者胜,头狼强,则狼群强;头狼弱,则狼群弱。头狼的目标只有猎物——该冒险时绝不胆怯,绝不放弃,生命力蓬勃。

头狼,有着强大的感染力,有着强悍的愿景感、价值感和意义感。在所有的头狼中,我想致敬任正非先生。

尤其是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打压,任正非先生曾在内部讲话上说:“时代证实了我们过去的战略是偏斜的,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的能力很不符合现实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活下来。

美军上将马丁·邓普西说过: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华为也别无选择,只有义无反顾。”

任正非先生的心力,就强于常人。

那什么叫做心力呢?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做过一个项目,他采访了改革开放40年中,30多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想看一看这些伟大的企业家能够将事业做到极致的原因是什么。整个采访给他的感触非常深:大部分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背后经历过的磨难,几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彭凯平教授感叹说:成功其实都是磨难出来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200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达克沃思通过在西点军校的研究指出,一个人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家境,更不是所谓的考试成绩,而是这个人坚韧不拔的心理韧性。
一开始,我们拼的是体力,然后开始拼脑力,但真正能走到最后的人,一定是心力,也就是心理韧性。
面对打压,任正非先生乐观而坚定地说: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又遭遇百年闻所未闻的风暴打击……当我们清醒过来,要像海燕一样,迎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嘶叫着飞翔,朝着一丝亮光,朝着希望,用尽全身力量搏击,奋斗,前进,再奋斗,再前进,嘶喊着胜利。岁月不负有心人。”

这段话,让我很动容,谢谢任正非先生,为中国商业带来一丝微光。

越是困难时期,越应该从内部挖潜有头狼精神的领导者。

我想用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向任正非先生,和那些仍然坚守在一线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致敬:

“面对战争中的不可预见性,优秀指挥员必备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在和平时期一个也看不出来,但在战争时期是绝对管用。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具有能够发现一线微光的慧眼;第二,敢于跟随这一线微光前进的勇气。”

3.呼唤远程领导力

后疫情时代,我们一言不合就开始居家办公。

IBM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员工希望远程工作成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方式;75%的人表示,他们希望至少在某些时间可以远程工作。

扎克伯格也宣布脸书公司的4.8万名员工中,可能有一半将永久转为远程办公。还有加拿大最有价值的跨境电商平台“虾皮”的CEO托比·卢特克宣布他的公司将成为一家“默认数字化”的公司。

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会保留一些办公场地,用来开展某些必要的业务,但转为远程办公是永久性的。

国内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今年初,携程宣布从3月起,将在全公司推行混合办公制度:三月份开始,每周三、周五,公司各事业部、职能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自行选择办公地点,实行或逐步推行1至2天的混合办公。

携程混合办公的推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10年、2020年和2021年,携程都进行过混合办公和居家办公的小规模实验。

后疫情时代,严格的上下班打卡模式,已经失效了。现场办公,已经让位于远程办公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组织里的人可能一半阳一般阴,现场办公和远程办公必将共存。

办公形式的改变,必然带来其他的改变,比如员工的工作时长、工作成果,组织协同等等如何重新设计,这些问题其实全部直指一个问题——管理者的“远程领导力”。

原来我们在办公室,和员工一对一的沟通,这叫“现场领导力”;现在远程办公,和员工通过一根网线沟通,这叫“远程领导力”。

现场领导力,靠管;远程领导力,靠数字化。
 
远程领导力和现场领导力相比,最明显的差异还有一点,就是要懂得授权。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2021罗振宇跨年演讲,组织这场活动,得到没有用“总指挥”这一说,只有围绕各个关键节点组成了协作网。

冯启娜作为跨年演讲的总撰稿人,她的身份还是召集人,她负责发出协作邀请。虽然她不是总指挥,却能调动大家一起把项目往前推进。她将这种协作方式称为“围绕一个文档去织网”。得到用飞书文档实现了人围绕文档来转,构建了以“事”为核心的协作组织。

数字化办公,所有数据、文档,都记录在云上。办公不再是“发布命令”,而是变成了“智慧洼地”,参与人的想法、建议都汇集在一起。

办公从“布置任务”走向了“价值创造”,每个办公者都要思考自己的价值创造点在哪里。

这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方便大家理解。线上办公,变成了“踢足球”,所有人围绕着“球门”这个目标,思考能为进球做点什么,大家各自履行好“前锋”、“后卫”的职责就可以了。

总结一下,远程办公时代,一定要提升远程领导力,更要懂得给团队授权。

4.呼唤新的目标管理方式:从分工走向协同

数字化办公或混合办公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今天我们企业办公的一种主流形态。

现场管理可以基于过程管理,但远程办公的环境下,管理者不能随时随地看到员工,很多东西是不可控的,所以远程管理,更多倾向于目标管理和结果管理,而且需要一块时间表,去随时诊断表现。

过去很多企业会制定三年、五年、十年战略计划,但是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要调整战略规划和执行的时间,缩短到一年、半年、一个季度、双月,做到一边规划一边执行一边调整,比如双月OKR就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战略解码工具,它强调的就是目标和结果两个要素。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数字化时代,在目标管理上,越来越需要自下而上的对齐能力和左右之间的拉通能力,越来越需要大家自发地工作、主动地协同。一个管理系统,如果它不是以人的自我激励为主,就会变成很多考核,最后往往是公司疲于考核,员工也疲于应付。
我举一个我们合作伙伴高维学堂的例子:高维学堂,是一家教育公司,从2015年创业开始就实行远程办公。他们公司每年会组织一次全员线下聚会,用团队共创法制定年度战略OKR。

在这个会上,先由CEO对下一年公司的战略进行阐述。接着,再由管理团队从战略中梳理出对应的3~5个目标,根据这些目标,再集体找出合适的关键结果去支撑;然后,再次确认大家对公司OKR的理解是否一致。最后,由CEO确认共创的战略结果,向全公司员工发布。

这是基于OKR思维下,团队进行目标管理和结果管理的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传统的工作习惯,更强调CEO发布大家的战略目标,然后管理者和员工去想:我怎么才能把领导布置的任务做正确呢。

而员工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完成哪些任务?

这种情况下,这可能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每个人只顾完成自己那部分既定的任务,而不顾整体,最终所有人的任务都完成了,但团队目标却没有实现。

而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强调的是“目标从一开始就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和团队成果”(By德鲁克)。

德鲁克是这样说目标管理的:“他(团队中的一员)必须了解公司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对他有什么期望,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望,企业用什么来衡量他的绩效,以及如何衡量。每个单位的各级管理者,都必须来一次‘思想交流’。”

用OKR的员工,第一反应是“我要做出哪些贡献”,自发地驱动自己向上对齐目标。

接下来的远程办公,管理者也越来越需要借助OKR。

但坦白来说,现在大家对OKR,从过去三年的热恋期,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柴米油盐期。OKR在中国已经过了普及阶段,现在进入了深水区,那就是如何和企业现有的管理机制去融合,如何去和考核激励去结合,这是要推行OKR将会面临的问题。

有的团队,是1号位想做,但是中高管理层思维没有转变,缺乏支持,加上没有强有力的OKR推行团队,最终因为没有看到更好的效率,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拿到更好的成果,OKR就推行不下去了。

在我看来,作为管理者,我们想要顺利推行OKR变革,必须要做好这三点:

第一:核心管理层,要具备OKR思维。

OKR虽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工具,但是应该自上而下地推行,不是一上来就强调一线执行的人,他们的OKR怎么写,而是要求核心管理层,首先转变思维方式。
只有管理层具备OKR思维,才能一层一层自上而下去渗透,才能避免在推行的时候推行失败,最后走入误区。
第二:培养内部OKR的文化。
在飞书,入职第一天的员工,就可以看到CEO的OKR,乃至张一鸣的OKR。飞书的CEO谢欣说过:“这个主要是能确保大家工作目标的一致性,让新同学能够非常快速地了解每个人的职责。”

飞书有非常多的跨部门合作,有时候开会坐在一起,不认识对方是谁,这个情况很常见,谢欣经常是拿起手机,看一下对方的OKR,半分钟就能知道对方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工作重点是什么。

第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专门帮助管理者去做OKR变革。

有没有强有力的团队专门帮助管理者去做这件事,还是很重要的。在谷歌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在做这件事。没有团队的推行,一把手可能会陷入有心无力、寸步难行的僵局。

该具备OKR思维了,这才能使得你的团队和组织里,从分工走向协同!

5.呼唤穿越周期的管理原理 :致敬德鲁克

过去,企业一把手在管理上的精力,投入少于业务上的精力。以前不太关注降本增效的一把手们,经过三年的抽筋剥皮,现在更加看重管理,也更愿意花精力去关注和思考管理。

当我们谈管理的时候,总是绕不开一个名字:彼得·德鲁克。

张一鸣说德鲁克是他的导师,毅然决然引入OKR。任正非在内部推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阿里马云说感谢关明生,关明生是通用电气培养出来的,而通用电气CEO韦尔奇数一数二的管理思路就来自德鲁克。有人问比尔·盖茨,看什么管理学的书籍,他说除了德鲁克,还有别人吗?

吴晓波今年在直播中说:“天下的书,有两类:一类是死书,比如,教科书、财务书,这类书写出来,没有感情,可能无趣,但有价值;一类是活书,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既有创见,又有营养,作者写出来又有感情,读者读起来,很有趣味。而世界上最伟大的书,是活死书,德鲁克的书,既有价值,有营养,笔尖又很生动。”

今天的企业,面临复杂环境,在这个时期,如果让我们抛开五花八门的管理实践,去找管理原理的源头,我建议你看一看德鲁克。为什么这么说呢?

给你分享一个我身边创业者朋友的故事。

他是麻爪爪麻辣卤味的创始人于学航。他从2012年开始做麻爪爪,2014年开始筹建电商,电商是他认为开始就一定要做的,他同时还在做直营店和技术加盟,等于同时在做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我想,这是每一个创业者都会有的贪心,那就是什么机会都想抓。2015年,于学航开始学习德鲁克,一开始学不进去,觉得德鲁克说的全是“正确的废话”,2016年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听明白了德鲁克,理解了德鲁克的“要事第一”。他用一个词形容“要事第一”,那就是“聚焦”,也用一句话形容“要事第一”,那就是“一次只做好一件事”。2017年他想清楚了,于是放弃了技术加盟和电商,专注在直营店。

因为聚焦于做正确的事情,2018年开始融资,建工厂。2019年开了十几家店。即便2020年遇到疫情,他们也按照原计划开始扩张。原本计划开50家,但在过程中麻爪爪发现店开在商圈会被挤压,社区店更受欢迎,他们就开始在社区开店,结果2020年的开店计划超额完成,最后开到了63家。

2021年更快,直接开到了150家,超过产能;2022年慢一点,因为工厂已经满负荷了,但他们现在已经把新工厂基本建好了,这些工厂能够供应1500家门店的需求。

麻爪爪前后用了3年时间把重庆市场基本拿下,现在呢他们有70家直营店,250个加盟商,年营收3亿。

我听完很震撼,也深深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德鲁克的思想,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验证,经过几代管理者的管理实践,如今依然有效。就好像挂在天上的星星,你每每抬头看它,就会发现它在那里闪着光,等着你去探索。

麻爪爪的故事,就是用对了经典的力量。经典一定是说透了某一类事情的本质,无论外表多么复杂,当你拨开这一层层的表象,看到一直不变的东西就是它的本质。那我们直接从本质出发,不是更高效吗?
如果你要学管理,德鲁克一定是你绕不开的人。
我在麻爪爪访谈交流的时候,于学航就说过,他已经把德鲁克写入了公司愿景,他们要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等这些书作为公司的知识传承载体。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些经典清晰、简单、直击经营管理的要害,可以穿越时代变迁。
于学航说:“德鲁克能帮助麻爪爪未来的年轻人更容易成长,找到新的企业使命和任务,承担起持续创造顾客价值的责任,并不断采取正确的行动。”

趁着这个机会,我想拿出1分钟时间,带你再次感知一下那些经典的句子:

“‘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

“放弃那些不再能带来成果的事,把稀缺资源集中在能出成果的区域。”

“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经典的力量,是无论穿越多长的时间,依然能指导我们实践的原理。我们一起致敬大师!致敬德鲁克!

五、商业思维:
我们的思维,需要进行一次重整

1.底线思维:守住安全边界,才能保住根基

在和其他商业专家交流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新名词:成长底线。介绍给你。
“成长底线”是企业或者业务发展的生命线,这条线上的业务不一定能给企业创造高额的利润,或者带来巨额的销售收入,但是至少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护企业的基础业务,为企业向其他业务扩张提供基础的养分。
成长底线的核心在于守。不要贪,很多时候贪多、做多,其实不一定会更好,把最多的时间花在最少的事情上,也就是我们先去建立我们的成长底线。

很多企业、很多人的贪婪,反而让自己没有这条底线,结果在遭遇到外部巨大的变化时,可能就销声匿迹了。

对企业经营而言,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空气”,净利润是企业经营的“血液”。
什么是现金流呢?就是一个企业能产生多大资金流量,哪怕你有1亿的业务,只要钱收不回来,现金流量表就不变,资金就紧张,只有钱收回来,现金流才加上1亿。如果没回款充实现金流,哪怕这企业再有前景,很快就支付不了员工工资,很快玩完。
对人而言,没有空气就没有办法呼吸了,现金流对企业非常重要,现金流断了,公司马上进入生存危机。利润就像“血液”,如果质量不高,还有替代和代谢的机会,还有时间来校正它,但是现金流不行。
所以,企业要考虑在最坏的条件下,留下充足的安全资金。安全资金怎么算呢?在收入完全停止的情况下,你能够支撑几个月你的最低成本费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参考这四条线:
第一条线是生存线,储备6个月及以上现金流,比如一个月的成本费用是50万,要想达到生存线,就需要公司账户上有300万的现金。
第二条线是平稳线,储备9个月及以上现金流;第三条线是健康线,储备12个月及以上现金流;第四条线是宽松线,储备24个月及以上现金流。
2022 年 3 月,美团创始人王兴在一次内部会中提出了一个假设,提出如果未来三年,美团没有任何收入,企业依然要维持运行,现金流情况会是怎样?
三年,这是他在做现金流的思考时作出的最坏假设。
王兴提出一家公司的三个关键命题:确保现金流安全,追求赢利性增长,系统性降本增效。
我建议,一把手专注在业务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观察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因为那些高韧性的企业在现金流上都是有底线的。
俞敏洪曾经在一次分享中谈到,在教育领域最蓬勃发展的时候,新东方账上依旧有很大一笔钱,保证如果新东方突然倒闭了,他有钱可以解决员工遣散、学生退款的问题。俞敏洪并没有为了新东方估值的翻倍,而孤注一掷地花出这笔钱。这笔钱,在K12双减政策后为新东方保住了根基。
虽然新东方花了接近200亿现金用于退还所有家长和学生的学费,以及支付几万员工的N+1遣散费,但是没有给新东方带来太多的危险,原因是新东方账上还有钱。俞敏洪表示:“如果我个人没钱,砸锅卖铁都没有,即使差3亿、5亿,我现在可能已经跳楼了。”
这就是底线思维:时刻牢记要守住安全边界。

2.周期思维:在周期中生存下来是能力,能穿越周期的才是本事

过去20年,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在意经济时间的周期问题。在过去2、3年,“周期”这个词点醒了每个人。在周期中生存下来是能力,能穿越周期的才是本事。
要想读懂如何具备穿越周期的本事,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周期。
在经济周期里,有至少3个周期划分:一个是3到4年左右的小周期——基钦周期,一个是10年左右的中周期——朱格拉周期,一个是50到60年左右的长周期——康波周期。哪一种周期,都会经历上升、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出了经济管理理论,首次提出了“创新”的三个商业周期,有人称之为“熊彼特周期”,其实讲的,就是这3个周期。
这三个周期并不独立,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有的时候同时上行,有的时候同时下行,有的时候相背而行,产生经济周期共振。
今天,多个经济周期叠加。我们越来越在意:我们是在周期的下行期,还是上升期?要开始触底反弹了吗?

如果你还是离不断、剪还乱,我带你来分析一下,让你能够看透经济周期的曲线。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曙光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在经济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运动中实现的,从来不曾有过直线式的增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赖大量人力资源所构建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建造能力,使我国经济发展直至2010年,大约每隔9-10年也会迎来一轮周期波动,经济增速总体上先递增后递减。”
从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都伴随着劳动力人口的攀升;随着劳动力人口增速的下降,经济增速一般也会随之下降。不曾想,2010年成为了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比的拐点,劳动力人口增速不断下降。“人口红利”开始消失,甚至在2014年以后,出现了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上的减少。
因此,2010年之后,我国年均GDP增长开始减速,而且是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在放缓,出现了周期性的衰退。从2011年开始,福建、浙江民营企业中不断出现跑路和跳楼事件,2012年开始出现民营企业倒闭,这样的情况从长三角地区,蔓延至全国。
此后大部分普通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就再也没能回到2010年,处于超低利润的洼地。虽然中国制造业并没有停滞不前或者大衰退,依然是生机勃勃,但是粗放野蛮的研发、设计、制造的模式难以为继。
直到2015年,出现了分水岭。2016年经济进入了新的周期通道,为什么?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主要由人口、资本和技术进步驱动的。那么,出现了什么重要的技术进步或者资本,重启了周期?
是的,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推动了资本效率的提升,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且正驱动着新一轮长波周期的开启。而美国作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数字经济发展较早,也因此更早地进入第6轮长波周期。
与此同时,传统工业经济也在发力。
2015年,国务院签批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做“制造强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到了“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开始升级,要么实现了小而美,像工信部公布的一系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以及专业生产的成套产品;要么实现了大而强,如OPPO、华为、格力、宁德时代等,最后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2016年,我国经济开启了第6轮50-60年长波周期(康波周期),也开启了新一轮10年左右的中周期(朱格拉周期)。
经济学家都认同,现在是一个新经济周期的肇始。所以,你会明白,2022年的我们,处在了全球第6轮50-60年康波长周期的上升期和起步阶段,当然,我们也处于我国第4轮10年左右中周期(朱格拉周期)的衰退期和萧条期。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场白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把这段话放在身处在经济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我们,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这也是大家最深刻的感受。周期思维的核心是让你去判断所处的周期位置,我们必须顺应周期,去接受它,认清它。
在同一个周期下,处在不同位置、不同体量的企业的做法也不一样。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有些公司适合进行反周期资本支出。比如SOHO曾在经济衰退时反周期投资,因为当时利率低、地便宜。再比如,因为经济衰退时,人力资本特别便宜,可以大量招人进行产品研发,英特尔反周期研发,反而帮助英特尔在1996年实现巨大的技术进步。
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处在周期的哪个阶段。不过,有没有一个趋势,无论是在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都值得投入呢?有一个,那就是持续的技术研发。
以华为为例,华为每年都会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研发,正是数年如一日地“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构建起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底层技术上的领先。

3.变革思维:一边练习敏感,一边修炼钝感

上面我们讲到周期思维,我们要学会用长时空视角看问题。但有些情况,是需要及时反应的,比如面对疫情时,我们如何快速反应。

周期思维必须要会,变革思维也不能不懂。

任正非每天都在强调:“华为明天就会垮掉。我们天天想的就是不要死亡。”在一次国际咨询会上,任正非谈及华为未来10-20年的远景时,说了2个字——“坟墓”。

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我们要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就是变革思维。

举个例子:因为疫情影响,2020年的大年初一到初七,林清轩157家线下门店闭店歇业,2000多名员工无法复工,业绩暴跌90%,客户没影了,但是店铺租金还要照缴、工资还要照发。
孙来春做出“公司挺不过两个月”的最坏打算后,痛定思痛。2月1日,林清轩线上复工,其在武汉的近30家门店当日开始利用钉钉进行智能导购:营业额在2月1日同比增长234.2%、2月2日同比增长182.8%,业绩排名全国第二。

2月9日,林清轩开始上线淘宝直播;2月14日,第一次进行“淘宝直播”的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在2小时内吸引了60000余人观看,实现了近40万的销售额。

在开播前,他非常担心自己的直播没人看,成为别人的笑柄。所以,第一次进直播间的时候,他特别紧张,只能靠频繁地上洗手间快速调整心态,然后再回到直播间与粉丝互动。

孙来春从一度认为直播离自己非常遥远,甚至“不正经”,到最后因为没有办法只能去拥抱这种“不正经”。这实际上是根据疫情期间市场变化,而做出的快速反应,然后快速地调整自己。他也由此成为了在直播场景里第一个获得红利的企业家。

马克思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我们要在变局中主动变革。

很多企业的一线员工需要申请资源时,往往很多公司需要经过层层审批,资源才能下放,而在这层层审批中消耗的时候,很有可能让一线丢失了商机。

这时,组织就需要变得更敏捷,通过权力下放的形式,让一线员工拥有呼唤炮火的能力。

我们要时刻警惕变成僵化的组织。因为僵化的组织在动态环境中注定会失败,甚至会被淘汰。要避免这一点,必须进行组织变革。

而所有的变革,都是从危机意识的打造开始。就像任正非所说:“我十年来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任何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只有这样才活了十年。”

要做好变革,除了一把手要有危机意识,组织和员工也要有危机意识,不能躺在功劳簿睡大觉,更不能为了明哲保身,秉持“宁愿不改进,不能犯错误”的思想。对于这样的管理者,任正非一针见血地说:“凡是要保自己利益的人,要免除他的职务,他已经是变革的绊脚石。”

除了敏感察觉,主动变革,我建议还要保持钝感力。什么是钝感力?钝感力和敏感察觉是不是一对矛盾?

有很多人负重多年,终于展翅高飞,比如我今年走访的恒成金质,这是一家集合了硬质合金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它们做了30年,在2018年之前都是1亿规模,但是通过模式变革,之后的每年都是保持60%以上的增长速度。

日本当代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说,钝感力是从容面对挫折和痛苦,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钝感力的五项铁律中两条这样说道:第一,迅速忘却不快之事;第二,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我觉得在变革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一种钝感力,让我们不怕变革,勇于变革。

为了让你更能理解钝感力,我给你分享渡边淳一在《钝感力》这本书中谈到自己的一段经历:

35岁那年,渡边淳一放弃了名利双收的医生职业,独自来到东京开始写作。

初出茅庐的他参加新人作家沙龙时,认识了一位O先生,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让他非常欣赏崇拜。由于大家都是新人,没有太多约稿,只能默默投稿。

耗费几周心血写的作品寄给出版社,多数都杳无音信。

这对作家来说无疑是个打击,何况还是常态。

渡边当然也很郁闷,跑到小酒吧借酒消愁,酒醒后恢复清醒,继续回家写。

但O先生因为才华出众格外自信,自尊心极强,每次遇到挫折就沮丧不已,编辑的几句话就让他觉得被侮辱了,愈发灰心丧气。没几年,O先生就从文坛消失了。

而渡边熬过新人阶段的寒冬,30年后已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作家。当初参加沙龙的5、6位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渡边颇为感慨地说: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成功,而能让才华经过磨练和挫折依旧熠熠生辉的,就是迟钝的力量。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拥有对大多数事物不气馁的钝感力,这是在现代最大的智慧。

让我们在变革的路上,一边练习敏感,一边修炼钝感。

4.善良思维:不要把消费者视为猎物

贝佐斯的爷爷曾经对贝佐斯说:“善良比聪明更难”。

今天的商业,也在呼唤善良思维。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商业上追求善良?
毕竟,过去几十年,聪明人才能赚到钱。我们以前一谈到做生意,大家总想着搞大事情,快速融资、烧钱抢占市场份额。这是过往常见的创业者共识。
聪明,让我们向外追求,但是过分的外求,可能让我们搞错了一些事情的本质。

而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让我们开始向内追求,追求内在潜能的实现,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善良,就是有能力限制自己作恶。

善良的人,并不是他不会想到恶的经营或者恶的事情,而是他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同时有这个条件作恶的时候,他有准则来限制自己作恶,这才是真正的善良。

在中国,过去有一些行业被“快钱思维”冲昏了头脑,改变了自己的善良,比如教育行业。

这个行业在大量资本涌入后,疯狂烧钱,对ROI(投资回报率)的要求一降再降,从原来的1:5的盈利状况,为了扩张用户和市场份额,宁可做成1:1,导致整个行业最后不再专注到教育上。
“快钱思维”让这个行业一味只求增长,最后陷入非正常的内卷。今天的社会,在呼唤善良的商业伦理,唯有善始,才能善终。
当你真心关心到你的客户,帮助他们,而不是想着从他们身上多捞一笔钱时,你就理解了“善良”。
举个例子:美国华盛顿有一家餐厅。这个餐厅连续很多年被称为华盛顿最值得去的餐厅。为什么?因为餐厅老板有个理念:顾客进去餐厅的时候,服务员会观察到他的表情,并把他的心情定义一个数值,比如 5 分,满分是 10 分。所有的服务人员保证一件事——顾客离开时的心情指数达到 8 分。再举个例子,有一家英国饮品公司叫innocent,做的是鲜打原果果汁,2020年进入中国。这个公司非常有意思,他们不让员工把自己的顾客叫做消费者或者客户,因为当你把顾客理解成消费者和客户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件事理解成一种业务。所以,在他们公司内部是禁止用消费者和客户这类词语的。为了让员工理解商业向善,把消费者和客户这类词语换成了“那些买我们产品并喜欢我们产品的丰富和可爱的人”。

向善,是对团队最好的激励。

比如,河南许昌有一家零售企业叫“胖东来”,与行业龙头相比,胖东来显然没有那么大的体量,但它已经是许昌居民日常生活中难以取代的购物场所。胖东来将做人做事的标准明确为“扬善戒恶”,也就是倡导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事,并希望企业能够和学校一样,培养员工健全的人格。

在这样价值观的影响下,胖东来不仅在日常经营中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更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鼓励员工和企业一起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通过这3个案例,我想和你说:所谓商业向善,首先不要把消费者视为猎物。

在商业向善的路上,我们需要重新学习两个伟大的中国传统理念:

第一个传统观念,是“致良知”。

王阳明最著名的思想是“知行合一”,但是这个思想必须打上“致良知”这个超级补丁。

“知”是认知和判断,认知和判断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致良知”,就是你的认知是善良的知,是温暖的知,是有价值感、意义感和温度感的知,是符合真理的知,是不被私欲蒙蔽的知,是能够自动分辨是非善恶的知,然后你去达到和执行这样的良知。

良知不在心外,你要去保护你的心,保护你的良知。用良知去判断我们的事可为不可为、能为不能为,善的事就要坚决去执行,恶的事坚决不去做。

第二个传统观念,是“敬天爱人”。

曾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一生最为信奉的经营哲学是“敬天爱人”。所谓“敬天”就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的本性,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稻盛和夫一直坚持用正确的方式来做正确的事。

所谓“爱人”,就是“利他”。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利他经营”。这里的“他”是指包括社会、客户、员工等在内的一切利益相关者。

如果他没有敬天爱人的思想,2010年,78岁的稻盛和夫如何能够出山,拯救日本航空?稻盛和夫像普通旅客一样乘坐日航的经济舱,不拿一分钱工资,不顾 78 岁高龄,到处奔波,苦口婆心说服基层的员工,坚忍不拔干下去。

作为商业世界的一份子,我们要思考,在业务开展或者合作时,我们有没有真正“利他”?

组织的使命各不相同,但一定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只有真正“利他”,企业才有号召力。请每个企业和每个企业之人,都有一份善良思维。

六、时代精神:
我劝诸君重抖擞,不可一日不拱卒

1.梦想,能够掩盖所有缺陷

我最近和王赛在一次交流中,听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梦想能够掩盖所有缺陷。
因为这句话,我先来聊一聊今年年底最大的一个新闻和一个人物,刚刚结束的卡塔尔世界杯和球王梅西。
笔记侠公众号的读者朋友里面,很大一部分人处在25-45岁之间。这些人里面有很多人是和梅西一起成长,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看着梅西从默默无名到家喻户晓,从拿下第一个西甲冠军到最终圆梦世界杯冠军。
很多人说梅西是我的青春,我看着我一直崇拜的天才偶像,在落幕时圆满退场,我很想哭,我的青春完整了,也结束了。
梅西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的一个小镇上,一个普通甚至有点贫苦的家庭里。在当地,足球气息特别浓厚,梅西不出意外,从小爱踢足球。吃着胡萝卜和土豆长大的梅西,营养不良,体格总是瘦瘦小小的,但身体上的劣势依然掩盖不了梅西在踢球上的天赋。

11岁的时候,医生告诉梅西的父母,梅西得了生长激素缺乏症,通俗点说就是“侏儒症”,如果不打生长激素,就意味着梅西长不高了。

治疗的费用很高,但是不治疗,不仅影响梅西以后的生活,而且他与足球也无缘了,这位父亲知道儿子对足球的热爱和渴望,他开始一个人承担梅西的治疗费用。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梅西的父亲失业了,治疗面临中断。同时梅西在足球上的天赋已经初见端倪,他踢得很好,很多人都能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不错的未来。梅西的父亲想到一个办法,如果梅西能签约一支球队,那治疗费用就有着落了。

当时梅西所在的俱乐部是第一选择,但是俱乐部的人拒绝了,他们不敢在一个瘦小的孩子身上押注。就这样,梅西的父亲带着他寻找意向球队,一直找到了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不出意外,梅西征服了他们。

巴塞罗那俱乐部签下了梅西,在一张餐巾纸上,这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地方,一切伟大都是从毫不起眼开始。梅西在巴塞罗那自由成长,追寻足球梦想,开启了之后几十年的足球人生。

巴塞罗那承载了梅西对足球的梦想,梅西因此效忠巴萨队21年,期间梅西拒绝了无数次其他球队的邀请,全身心服务巴萨队,直到2021年未能续签,遗憾离开。

在巴萨的21年间,梅西出场778次,累计672次进球,拿到了35座冠军奖杯,包括:10座西甲冠军、8座西班牙超级杯冠军、7座国王杯冠军、4座欧冠冠军、3座欧洲超级杯冠军。

了解了梅西的故事,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崇拜的天才,小时候遭遇了贫穷和疾病,一度无法延续自己的足球梦。

可也正是因为有梦想,让梅西在困难面前一次次选择不退让、不妥协。小时候没有足球,那就自己做一个球来踢;家人不适应西班牙的生活,要回阿根廷,问到他时,他说:“我只想为巴萨踢球,我要留下。”

那个小时候瘦瘦小小的梅西,可能不会想到,多年以后,心中坚定的梦想,指引他一步步来到了今天,成为无数人崇拜的偶像和榜样。

这就是:梦想能够掩盖所有的缺陷。贫穷、矮小、孱弱,都是难过的坎,心中有希望才能有勇气不退一步。
这句话听着很俗,但是心中的梦想,是指引前行的灯塔,也是驱动前进的动力。我们每一天都在脚踏实地的生活,但是头顶的星空却常常被忽略。
梦想不俗,不可笑。打个生动的比喻,周星驰在电影里说:“没有梦想,人就像一条咸鱼。”
再一次恭喜梅西,世界杯就好像4年一度的考试,他参与5次,等待16年,终于举起了他的大力神杯。

2.能量,比能力更高级

能力是什么,我们给它一个严谨的定义: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能力影响效率。

比如:写作能力,让你能洋洋洒洒写出一篇好文章;演讲能力,让你游刃有余做好一场演讲;教学能力,让你顺利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等等。而且能力越强,完成这些事的用时越短,效果越好。
那能量又是什么?为什么能量比能力更高级呢?
能量,在这里自然不是物理学上的意思,它更多的是说一个人对其他人的影响,一般是正向影响。
就拿今年火出圈的董宇辉老师举个例子。可以说因为董宇辉,东方甄选一下走进了大众视野。
梁宁老师评价东方甄选:潜行半年乏人问,一朝爆红天下知。
梁宁老师评价董宇辉:董老师唾地成文,出口成章,滔滔的才华搅动了滔滔的流量。
梁宁老师分析得全面具体,视野宏大,如果你想看梁宁老师的拆解,可以打开笔记侠公众号,搜索《梁宁解读东方甄选:爆火的背后,是活下去的渴望》。
在这里我说说我被董宇辉感动的原因,我其实和大家的感受一样,我从董宇辉身上感受到了能量,让人温暖的能量。
董宇辉的家太穷了,他从乡村走来,一路伴随着他的是自卑,因为出身和长相,用他自己的话讲:脸很方,头很大,身材矮小,奇奇怪怪,皱着眉头,心里有无尽的苦楚。直到现在,董老师对自己这个的描述,可能也是很多中国年轻人对自己的描述。
他说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刻,老师介绍他去给外国人做导游,算是兼职,兼职费给他500块。
他打车去机场接人,原本150元,到了高速,司机说250元,之后又涨到300元。接到人后,司机又坐地起价,说400元,董宇辉把人送到酒店。发现自己没钱打车回学校了,于是他走了半程路回到学校。
回到学校已经很晚了,宿舍大门紧闭,怎么叫也叫不开。当时很冷,他又从学校往市区走。
他掏出压扁了的面包和酸奶吃,告诉自己:“我不能抱怨,我有什么好玻璃心的。这段经历我能熬过去的话,我真牛。”
走到市区,天已经快亮了,他继续带着外宾去兵马俑、大雁塔。许多年后再想起那个夜晚,董宇辉说,他记住的是满天星光与一路歌唱。
 
这种经历,我们能不抱怨吗?辛苦做个兼职,还被司机坑,饿着肚子走回学校,进不了宿舍,因为没钱只能又走回市区。大多数人一定会抱怨,可董宇辉说他只记得满天的星光。
面对生活的苦,董宇辉大概也抱怨过,可是他发现抱怨了也无济于事,接着又想到自己的父母,“父母种地吃过的苦更多,他们都不抱怨,我就更不必了。”
就这样董老师越来越平和、包容,也越来越理解别人的痛苦。在这些经历中成长起来的董宇辉,成了大家喜欢他的理由,他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家喜欢我,是因为大家仿佛从我身上,看到了平行时空里的自己,受尽了苦难,但是初心不改。”
董宇辉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经历过极大的精神内耗,吃过的苦,比中药还苦。博览群书给了他希望,光《平凡的世界》,他读了6遍。
时至今日,那些在苦难中熬成的美好品质,变成了围绕在他身边的能量。时不时就突然跑出来温暖你一下,不信你看这些句子:
  • 关于不顺,他说:哪有什么避风港,风来了我就慢慢走,雨来了我就靠边走,打雷了我就捂着耳朵走,我一人走了好久好久。
  • 关于责任,他说:人生不会一直如你所愿,跌宕起伏才是人生,人到了一定的岁数,自己就得是那个屋檐了,你只能好好照顾自己,然后慢慢的庇护身边的人。
     
  • 关于奋斗,他说:短期拼智力、中期拼毅力、长期拼体力。不要觉得自己落后了,用马拉松的心态,过自己的一生,你慢了一时一分,别焦虑。要看你我是否七八十岁,还有扛着锄头,上山种橙子的那种勇气。
     
  • 关于美好,他说:人间的美好,是3月的风,6月的雨,9月的云和12月的雪。
  • 关于自己,他说:被大家关注之后,有非常多的品牌来联系我。我全部都婉拒了,因为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卖菜的,我好好卖菜就行。
将军赶路,不追野兔。以上这些话,没有能量的人是说不出来的,感谢董宇辉在2022年,给我们贡献了这么多温暖人心的句子。
董宇辉当然有能力,不然也成不了新东方最年轻的高中英语教研组组长。能力让他收获了一份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在直播间用双语卖货。
能量扩大了他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能力。怎么理解?
双语带货他是头一个,大家进了直播间,掏钱为自己学到的知识付费,这是能量扩大了能力。他的话里有坚韧、坦荡、不卑不亢,收获了无数人的喜爱,大家心甘情愿为自己的感动买单,为自己的情绪付钱。这是能量超过了能力。
刘润曾在文章中说:“董宇辉没有敌人。为什么没有敌人,不是他强大到没有敌人,而是他悲悯,他理解别人的痛苦。一个悲悯的人,眼里只有做错事的人,没有敌人。”
悲悯是一种很难练成的能力,也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董宇辉的能量也许就来源于从自己的苦楚中解脱出来,再看到别人的苦之后,就能理解,就不愿意去责怪。他把自己的一部分经历说出来,自然感动了大家。
笔记侠的口号是“雕琢自我,普惠他人”,能力雕琢自我,能量普惠他人。
我们不感谢苦难,我们感谢苦难带来的反思、成长和能量。
最后,感谢俞敏洪老师,在教培行业遭遇了如此重创的情况下,把每位老师和学生都安排得如此妥当,退学费,发工资,为企业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同时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肩上的担子,转型做直播,开创双语卖货的模式,让董宇辉走进大家的视野。
讲完这个能量的故事,我再讲一个生命积累的故事。

3.生命,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

任何短期主义、急于求成的人,都无法让生活眷顾你。急于求成只能不断消耗你的心理能量,让你焦虑丛生。

为什么这么说?

自媒体人周岭在《认知觉醒》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现代社会,焦虑程度最高的其实还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群体。
这个年纪的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正好处在人生的三个关口:一是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关口出现;二是前浪未退,后浪追击,职业关口出现;三是左有钱右有势,比较关口出现。
一些人浑浑噩噩地走到这个关口,突然发现家庭责任重大,职业生涯未卜,而自己昔日的同学、同事却已经一骑绝尘。
他们猛然惊醒,各种焦虑汹涌而来,心里不断回旋着这样的悲鸣:“来不及了!一切都晚了!怎么也赶不上了!”
即使下定决心奋起追赶,自己也很容易陷入盲目尝试、乱学一通、急于求成的陷阱,因此,他们在看不到效果的时候就会马上放弃,最终让自己更加焦虑。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很难走出来。因为他的心里装的是“我怎么还没做成?这件事怎么还没看到成果?”
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眼前,他的脑子里全是眼前的这一点得失成败,不去选择自己到底适合什么,也意识不到以后还有大把的时光能用来做成一件事,掌握一项技能。

怎么克服这种越慌越忙、越忙越慌的困境呢?

你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你在所有不多的时候,这是你的奋斗爬坡期,你要持续进取。

台湾清华大学动机所教授彭明辉教授,对持续进取有一个非常透彻看法,我分享给大家。
彭明辉教授经常遇到学生带着焦虑问他,即将毕业了,我该如何选择?
彭明辉教授一般都会给他们说:“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
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的人生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彭明辉教授说出这番话,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考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学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彭明辉才决定要读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他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念书了。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他又出国念了博士。
两年后他从剑桥回来,回想自己的经历,感觉人生际遇无常: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
从表面上看来,彭明辉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他说:“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之前更是已经花了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
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没有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我能拿到这个学位,也就没什么好惊讶的了。”
普通人的习惯做法,就是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没有努力累积的东西!
对于长期主义者,我们亲爱的董宇辉老师也说:我只是慢而已,又不傻,我只是理解得比别人缓一点,我又不蠢。不要担心你比别人起步慢,时间是长期主义者的朋友,请用马拉松的心态去过好这一生。在自己的时区里,一步一步,慢慢走。
“生命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积累的过程,请用马拉松的心态过好这一生”。想清楚了这一点,那些错误的比较、焦虑、急于求成就消失了。

讲完这个生命积累的故事,我再给你讲一个“持续行动”的故事。

4.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说到行动,我脑海中立刻就跳出一句话: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我宁愿十年做不成将军,也要每天坚持努力做事情。直白点说就是,我宁愿不做大事,也要保证自己每天做点小事,持续不断。

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很多人喜欢做大事,大事多让人激动啊,甚至你有了这样一个想法,说出来,旁人都赞不绝口、羡慕不已。可是一遇到平常的、微不足道、需要积累的小事,很多人就开始躺平了。
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一个人在做这种日复一日积累的小事,看不到立刻的反馈,也看不到未来的结果,很容易就会判断,自己正在做的事得不到回报,索性放弃。但真相是,所有的大事,都是在你日复一日做小事的积累中出现的。小事做好了,大事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由于多数人无法坚持,所以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亲自验证这个人生规律。
我们可以从很多书籍中、名人的分享中看到这个规律的身影。《法华经》中说:“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胡适先生也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关于日拱一卒的努力有多重要,我想带领大家来看看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的故事。
林少从小喜欢读书,享受文字带给他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话说:读书曾经救赎过我。原来,他在初三暑假原本打算辍学,是书籍打动了他,让他对学业重新燃起了希望。大学期间,林少学的机械专业,毕业后做了一份飞机维修的工作,一做就是8年。但这份工作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他还是想做点与阅读相关的事。他说:我特别喜欢在论坛上跟大家分享内容,从大学开始我就经常泡在互联网上,做论坛,做志愿者,做版主。

2009年,他开始在每晚工作结束后,在网上搬运新闻资讯,再用邮箱分享给用户。他坚持做了一年,仅仅新增了800个用户,平均下来每天新增2人。这个成绩当然不好,林少虽然沮丧但是没想过放弃。

2010年,他开始在微博上分享读书内容,这一做又是将近3年,直到2012年他转到了微信。

在微博这几年,他和团队3个人,终于做出了一点成绩,其中一年新增了30万粉丝。也是这3年的坚持和勤奋,让他深刻感到了用户的存在,他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网感,什么叫运营,什么叫爆款内容。

我猜,熟悉公众号的朋友对这3个词一定不陌生,这不就是运营公众号必须要有的能力吗?

2012年,林少来到了微信,每天孜孜不倦地给用户提供内容,跟着微信公众号一起成长。之前练就的内容运营能力,让他很快在公众号这个阵地杀出重围。2022年,“十点读书”已经成了一个上亿用户聚集的社区了。

真让人感慨!
林少从每天给用户发邮件分享资讯,到微博平台分享读书内容,这些都是日拱一卒的小事,这些小事持续不断的做,才有了后来在微信平台上大显身手。你看,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小事,做到最后都成了大事。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你越是做笨拙的事,越是能比那些钻营机巧的人,做得好。
什么叫笨拙的事,就是不走捷径,认定一个目标,绝不放手,日日做,天天想,时时反思。没有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刻意练习和苦苦思索,都不叫“至拙”。
毫无疑问这样很慢、很慢,日拱一卒的努力一定是慢的,但快速得到的成功,又怎么能称为成功呢?那叫投机。
前期的慢,是在打基础,就像盖房子,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基本功越扎实,越能承受住各种波动和不确定性。
当这种日复一日的、小小的努力,汇聚起来,你会发现它们慢慢构成了一件大事的雏形。
比尔·盖茨说:人总是高估一年的成绩,而低估十年的努力。当你发现高估的时候,说明你努力的时间还是不够长。当你低估的时候,才是走在了一条正确的路上。

5.人怕出丑,一直是狗;一旦出丑,精神抖擞

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能力——出丑能力。

《超级话题》作者、碧莲盛联合创始人肖大侠和我说了一句话:“人怕出丑,一直是狗;一旦出丑,精神抖擞。”
这和大家的认知不太一样。
一说到出丑,我们脑海中就浮现了一个画面。一个人做出了不文雅、不合理的举动,使得大家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说到出丑,大家也往往带着嘲讽或者怜悯的情绪,这些都导致害怕出丑,时刻绷紧精神,坚决做到不出丑。
这当然没错,对于真正的出丑,我们要避免,不想被别人看笑话。但同时还存在一种情况,很多人把这种出丑看得很严重,也对它避如蛇蝎。

什么样的出丑,被看得很严重呢?犯错。比如回答错了、理解错了,做事做错了。

这种出丑虽然有时伴随着其他人的笑声,但这种笑声绝对不是嘲笑。人没有不犯错的,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错误,所有的犯错都可以看做是被排除的选项。

什么意思?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每一次犯错,都意味着你在进步、在排除一个错误选项,只要你犯的错误够多,正确的选项一定能被你选出来。
这样一看,你还觉得犯错是一种出丑吗?不是,它是做对、做好的必经之路。人,要对这样的出丑,有一种不尴尬的精神。
除了这种出丑,还有哪种?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罗永浩和他的“真还传”。
罗永浩在2012年创办锤子科技,从一个英语老师转行到科技行业,甚至声称:“把锤子做好,将来收购不可避免走向衰落的苹果并复兴它,是我余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种话一般人不敢说,一旦无法实现就是出丑。我相信很多人是抱着好奇、嘲讽、看好戏的心态来等待锤子科技后续的发展。后续怎么样呢?
最终欠债6个亿。
很多人等着看罗永浩的笑话,但是他坦坦荡荡的回应:“创业维艰,过程难免窘迫狼狈……何况最后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卖艺’还债,请大家放心。”
他说这话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等他被打脸,看他当众出丑呢?一定很多。
他没管,接着开辟了新战场,做起了电子烟,然而天公不作美,一份电子烟禁令为他的创业画下了句号。再后来就是带货主播的身份了。
最后罗永浩凭借自己的闯劲,硬生生把6亿还完了。他没能完成“收购苹果”的目标,可他完成了另一个同样让人不可置信的“真还6亿”的目标,大家震惊。
罗永浩就是敢于出丑,因为人家真是那么想的,说完也是实实在在去做了。

我不是鼓励大家当众说一些特别高远,让人震惊的话,你根本不会做的事一定不要说。我是建议在你非常想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要有勇气做公开承诺。做公开承诺,就是让别人来监督你,有了这层监督,绝对比你依靠自制力来得更有效。

所以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每次犹豫要不要说一些话,做一些事的时候,或者做错了一些事情之后,都可以拿它来激励自己——人怕出丑,一直是狗;一旦出丑,精神抖擞。
别怕出丑,别怕犯错,如果这种出丑对你有帮助,就要多多出丑,慢慢你就发现,自己信心在手,精神抖擞。
结束语:转型升级,你要活成一束光

自2019年开始,我们一头撞进了周期的冰河期。许多企业遭遇断崖般的沉重打击,甚至不堪一击。

然而,熬过这个“时代的寒冬”跑出来的企业,就意味根扎得更深,活得更长。
我们没有逃避的机会,也没有退缩的可能。
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这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过程,当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痛苦,是经济转型升级破局时期必须需要付出的成本。如果以前说活着才是硬道理。那么今天就错了,活着并且硬着才是道理,活着并且长久地硬着才是道理。
对于所有人,这既是一个升维的时代,也是一个降维的时代。
升维,是从现在起,不沉迷于过去时代的逻辑,绝不固步自封地沉迷于过去的经历经验,面向未来全面转型升级;降维,是忘记过去的好日子,弯下腰来,愿意为了活下去,承受所有痛苦和不适感,把眼前一步步做好。
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当你踏出第一步的时候,你已经在改变的路上。
优秀是可以学到的,但卓越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需要理性乐观地知道,市场价值总要回归,商业价值总要向善。中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企业家们站出来,承担责任。

熊彼特说:“企业家是发动一切的力量。”

保持信心看起来虚无缥缈,但是越是困难的时候,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珍贵、更重要。
我们已经到了打响信心保卫战的时期了,只有我们每个人拒绝躺平,乐观才有可能大面积传播开去。与此同时,我们不要错过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机会,越是在危机上,越能打造团队去打硬仗的能力。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拥抱光明;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当手上没有蜡烛的时候,你可以用上一堆手电筒,撕开所有黑暗。
站在2023年的拐角处,再次看到曙光已初现。正如2018年,当我站在雅典卫城的晨曦里,看那一道曙光打过来,生命充满能量,世界充满温暖。
在宙斯的神殿中穿梭,谁才是那一道光?
那道光,就是你自己。你要活成一束光。
我非常喜欢英国著名诗人、天才画家布莱克画的插画《永恒之神》:原始太初,地面一片空虚混沌,一片黑暗,创世者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正是这光刺穿了周围的黑暗,照亮了深渊的边缘。从此,光和暗分开,光成为白昼,暗成为黑夜。夜晚过去后,清晨接着来临。
愿你我一起做复杂世界的明白人。什么是明白人?明是日月,明白人就是做自己的光,做自己的灯塔。
转型升级,就是寻找拐角处的光。
历史永远在发展和公平中摇摆,我想说,中国经济没有崩溃掉,中国的改革信心没有丧失掉,未来是理性创业,公司的问题,就是员工的机会。社会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机会。
我这一年走访了一二十个产业带城市,从泉州到杭州,从上海到成都,从宁波到深圳,从重庆到长沙,从广州到北京,长则一个城市7天,近距离访谈餐饮、茶饮、机械制造、产业互联网、机器人、互联网、电商、新材料等企业,探讨交流转型升级和数智化转型。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每个企业夹在中间,都要不断进行选择。不抱怨挺难的,但是抱怨之后,我们该干嘛还是干嘛。中国还是全球最好的经济体之一,这么大的市场容量,这么大的制造业产能,所以我们有100个抱怨的理由、看衰的理由,同时又有101个看多中国的理由。
如果以上有不同观点,欢迎来批评,我最喜欢的态度是:一边建设,一边建设性的批评。
朋友们,人总是避免让自己痛苦,所以尽量不去尝试那些成功概率低的事,但是你们要相信,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真的不多。
世界很难离开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我们需要更开放的心态,更积极的心态,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一部分。而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始终来自于我们对这个国家的信心。
20世纪杰出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科普经典《宇宙》说:“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莫大的荣幸。”吾以外皆吾师,倾此生为斯事,为中国商业知识奋斗终生,是我终生的理想。

最后,感谢这次大会的内容指导:王赛、况阳、占曼、肖风池;

感谢这次大会的公关顾问: 贾大宇;

感谢这次大会的私域顾问:简宁;

感谢这次大会的视频号顾问:夏恒;

感谢这次大会的音乐指导:沐诚;

最后感谢海报里展示的所有合作伙伴,亲爱的伙伴们,朋友们,我们明年见!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580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7日 上午9:40
下一篇 2022年12月30日 上午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