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无痕,生死无期》

ee08dac8bb424e24ad9a9cb7a0ff5101就在出发上飞机的前两天,噩耗传来,我敬仰的NOTTER先生的母亲去世了。七个多星期的不吃不喝,双眼也看不见人了,终于撒手人寰。一阵的心痛。

凌晨一点半出发的航班却因为目的地大雾,被拖延了四个小时。航空公司拉旅客去宾馆休息的善意,技术层面上只是让我更疲乏——刚刚入睡,则被叫醒,懵懵懂懂上了飞机,依稀仿佛还能睡会了。太多的折腾终于彻底醒了。

除了发动机持续的轰鸣声,机舱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座椅扶手上的按钮发着惨白的光,像是幽灵。本该是被旅客挡住的——才看到航班上旅客很少,几乎每组座椅上只躺一个人,黑乎乎看不清,细淡的白光映出一动不动的各式模样——几百次飞行从未见过的情形!

不禁一惊,悄悄拨开窗户遮阳板,向外一看,却已曙光初上,地平线上画着粉红色,渐变成黄色,再有亮蓝,和暗蓝,都是天空了,见不到一丝云彩——已经在云层之上了,怎么可能呢?怪不得和平日偶尔没有雾霾的蓝天是另一种景象。

再向下看去,白茫茫一片,厚厚的积雪,拉皱它平坦的是山脊和河流,留下灰黑的笔墨,几条直直的细黑线条该是马路了。这里该是西伯利亚或是俄罗斯的中北部吧。整个世界象是冻结了,死寂的凝重。

何处冬院不飘雪,奈何暮日无照阴。

或许死亡是那么的自然,只是我们从未正视它?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好友推荐的书《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杰里米.里夫金,上海译文出版社)。终于让我懂得了为什么时间是有极限的。人类历史、文化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之努力,似乎都是在加速打破平衡,加速有效能量的消耗,而由于无法突破能量守恒,结果是熵值越来越大,离死亡也越来越近,时间自然也有了尽头。

一切看是那么悲哀!当我们领会了牛顿的三大定律,看了《国富论》,在三维机械世界观的指挥下,运用数学和机械的科学技术,造就出丰富的物质文明,能上天入海,貌似强大富足,而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一次次把积累、富裕和强大扯碎!只剩下颤抖和恐惧。

也许懂得死亡,才能平静地生活。记得两年前,听说意大利的好朋友马西(女儿的教父)的父亲急病,我特意打电话去。没想到几周后马西哽咽的声音从电话的那端传来:父亲走了。一切是那么地突然,一个健康乐观开朗高大的人,每次见面或告别总是紧紧抱抱我,然后捂住我的双耳,亲一下我的额头,再不能来亲我了,连什么病因都没来得及让我们知道。

两个多月后,赶到意大利,邀马西带我去墓地,“为什么?你确定想去?那里只是他的躯体,他一直在天堂看着我们——我感受得到”马西平静的回答让“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我一时语塞。

女儿三两岁时曾问我:爸爸,我读大学去的时候你死了没有? ——我们是否都那么惧怕死亡?无论与否,我们都无法拒绝死亡。也只有看清了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我们才能精彩地活着,愉快地死去。

看着异国他乡地面上厚厚的积雪,还是不能止住我怀疑今年是暖冬。沈阳的朋友就在调侃上周的一场大雨穿越了季节而来到。四地工厂大院的树干上是否都已涂上了石灰?冬日杀蛹的期盼,希望明春少一些虫害;然而寝室里的蚊帐却迟迟不能褪去,周间几日的气温回升就有蚊子出没。

一切是那么的诡异。直教人担心今年的暖冬,带来明春的虫灾。

而上月和银行朋友的交流,从报章到现实着实让我深深颤栗:今年企业倒闭的比较多,看来明年会更多。你们隔壁的两家……

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时节更替,不变的定律。而一旦落到现实的对象上,就少不了震惊、感慨、或伤悲。

热力学的两大定律,能量守恒和熵定律即热寂理论注定了死亡是终极目标。可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取决于我们活着的质量和长度。因为这伟大的能量守恒定律,却也勉不了它的局限:条件!指定空间内的能量守恒!

遥望春来万物生长,勃勃生机;看身边婴孩长大,周月判若两人——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老生常谈的真理:新陈代谢!打破空间对象的局限,让你心爱的事物不断从其他空间获取能量!婴孩的长大不就靠的是营养的摄入吗?

这几天召开的巴黎气候会议同样在告诉我们:人类只依赖地球内部的石化能量,不通过某种能够利用界外资源(当前是太阳能,生物也是吸收太阳能而循环)的手段,是难以应付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灾难和灭亡就近了。

霍金则警告我们:人类不走出地球,未来百年一定灭亡。我想是异曲同工吧。

这打破局限的生存法则,让我想起今年初夏到下属一个工厂去巡视,看到十几年前从发迹地移栽过来的樟树已枝繁叶茂,高大俊秀,很高兴跨过花坛去亲近它,沿着树干向上看,却是震到了!——绿绿葱葱的枝叶下面,树干枝上密密留附着许许多多死亡的细枝!它在告诉我:没有枯枝,就没有绿叶;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存;死即为生,生即为死。

谁在河边曰:“逝者如斯乎!”,西方有人呼应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里”,今天的我还是我吗?我即是生,我既是死,何惧生死呢?打破自己,淘汰自己!唯能获得生存,不破不立。英雄当自强!打败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

然而又能如何破呢?一日同学组织好友聚餐,餐桌上杯盏交替,海阔天空,涛涛不绝,煞是热闹。忽然苏州同学的爱人在我耳边轻轻细语,差点震落我筷子:“阿琳,很多人只是在说话,他们不是在交流”。三人行必有吾师:一个人只会卖弄自己的学识,不去积极吸收的时候,犹如新陈代谢只有了陈,他还能好好活多久?

做企业更是如此,产品是一定有他的生命周期的,如果没有在产品上升级,也不再制造技术和工艺上不断提升,竞争力和销售一定是要滑坡的。而操纵这一切的都是员工,不在员工的素养上下功夫,产品升级和制造力的提升也是会枯寂的。

可是太多的企业只是眼睛看在市场上,总是埋怨说“过剩”。而另一方面,无论在会场,还是公共场合,甚至两人吵架时,很多地听到:中国人没素养——那么就把“素养”卖给他!这会是多大的成就啊!

前不久,两个中国人在荷兰因购买奶粉在大街上打起来了,震惊荷兰和天朝。是啊,笑话中说中国人被汽车碾了,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什么重金属元素都能找到。让大家没有元素的小小请求,能建立多大的市场?

新闻上又说从中国人和猪的身上发现了抗生素耐药性极强的细菌。研究人员称:在从中国人和猪体内采集的细菌(包括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样本)中,发现了一种能对终极抗生素产生强耐药性的新基因。路透社11月18日报道称:科学家称这一发现”令人担忧“,并呼吁紧急限制多粘菌素的使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不好活,病菌和魔鬼就会让你死。看来提升“素养”是活下去的必由之路,触发社会进步和启动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地位不断被接受的过程中,用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来触发,则是关键了。时过境迁,改弦更张,淘汰和否定自己也是需要一个法则的。

于是牛顿晚年去研究神学了;钱学森晚年热衷于特异功能……当数学不够的时候,依赖了哲学,当哲学不够的时候,依赖了神学。据说中央电视台已报导了中微子的存在,据说中微子能构成灵魂。当今工业革命过去快三百年了,建立在机械式三维价值观的运行模式是否到了该升级的时候?

看看身边:石化能源时代,正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现提倡供应侧增长……

一个不能思想的脑壳是难以有创新的,没有创新无言突破。套用一下尼采的话:死去的都是应该的,活着的打开你的枷锁吧!

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却活着。——活着的他是否还是你心中的那个他?请不要在意他是否会很快死去,请仔细看他深深的脚印。

滑开机窗遮阳板,太阳已升起!

2015/12/11 CA967 上海到米兰的航班上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作者:袁奕琳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2601.html

(0)
上一篇 2015年12月14日 下午1:44
下一篇 2015年12月31日 上午9:50

相关推荐

  •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作者 l 冯唐  编辑 l 奇妙麻麻   男人的中年危机,似乎又称“男人四十综合征”。 我不知道女人有没有,按道理来说也是有的,但女人是四十还是四十五,跟绝经期有什么样的…

    2024年3月31日
  • 胖东来的生意为什么那么好?听东来哥传经!

    东来哥说,心中有桃源,生活才会有阳光。 东来哥说,用活法影响他人,而不是说法。 东来哥说,喜欢做事的人不会去等待…… 东来哥说了很多极富启迪和感召的话,今天,我们撷取东来哥的一些文…

    2023年12月14日
  • 俞敏洪2.5万字分享实录:交一份人生正面清单

    特别开心,刚才有网友说:“三个北大混混今天要给我们讲课。”三个老混混,我觉得年纪大了变成个混混其实也挺好的,放下一切,自由自在,对吧。感谢维迎帮我翻越了千山万水到这来,其实我更加想…

    2023年10月15日
  • 凯文·凯利 宝贵的人生建议

    1. 对一个东西最好的批评 是做出新东西来替代它。 2. 至少每天承认一次“我不知道”, 你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3. 毫不犹豫地自我投资— 花钱上课,学习新技能。 这些不起眼的投…

    2023年9月6日
  • 宁高宁: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

    黄金屋 能不断读点书看来是件挺要紧的事,不论你是干什么的。我觉得读了些书的人眼神也平顺些,祥和些。我们通常爱把读书和学习放在一块儿,我看也可以不这样,因为学别人往往是件苦事,可读书…

    2023年7月31日
  • 李想深夜发文:自我剖析成功之路

    2023年5月份,理想汽车销量达到2.83万辆,已经处于造车新势力的前列。 理想公司CEO李想6月13日深夜,微博发文,文章相当有诚意,把他们近一年时间操盘的过程几乎都透露出来了。…

    2023年6月15日
  • 俞敏洪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

    一、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我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是著名的摄影家焦波带领了五六个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弟子,在山东的一个村庄里住了将近一年,对村庄里的老百姓跟踪拍摄,并…

    2022年10月8日
  • 人成于一,而败于二三。

    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从师范学院毕业时,曾陷入艰难的选择中: 是做一名教师,还是从事自己喜爱的歌唱事业,或者二者兼顾?   在思想斗争毫无结果之后,他只得请教做面包师的父…

    2022年9月2日
  • 杨绛:人到中年,将一切归零

    杨绛先生曾说:“人总要咽下一些委屈,然后一字不提的,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没有人能像白纸一样没有故事,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来的样子。” 心里的苦楚不必逢人就说,身上的伤痕自己知道就好…

    2022年5月26日
  • 稻盛和夫: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

    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热衷于股票买卖,憧憬于“轻轻松松发大财”。很多人创办风险企业,其目的也只是想通过上市一攫千金,然后年纪轻轻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 有的人把“努力工作”“拼…

    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