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观点是一种毒药

这时代的人,太需要一句现成的观点,最好朗朗上口,即学即用。于是,流行观点大行其道,它和流行服装、流行歌曲一起,像台风一样,每年变着花样登陆,风卷残云,左右大众言行。热闹过后再反思,其中多数经不起推敲。

001oHaELzy6T6rk9fYI88&690

上学的时候就一直听老师讲一句话:“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很多学校把这句话挂在墙上,学生们把它记在笔记本上,奉若真理。现在看来,这观点虽然很励志,但如果不加分辨地执行,搞不好也会走火入魔,贻误终生。事实上,被这份“成功配方”成功误导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知道的是,“汗水”和“灵感”的重要系数,从来不是靠量化的百分比来衡量的,99%并不比1%更大、更重要,1%也意味着缺一不可、一票否决,两者是不可替代的,没有这1%的灵感和天赋,99%的汗水也等于零。在很多领域内,勤不一定能补拙,有时倒会助长拙。

我刚工作的时候,流行“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我得说,文学的力量真是无穷的,这个故事成功地忽悠了一代中国人,让我们质疑自己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让我们感叹房价还不够高,还应该更高,才对得起我们的国际大都市地位。后来,房价果然高了,我们成了房奴,这才陆续醒过来:原来那只是一则故事,故事的背后是营销,是官商四手联弹,为我们演奏的一个催眠曲、幻想曲。如今是曲终人散,人去楼空。

有一年,家里老人传授我一条真理:“早晨吃姜赛参汤,晚上吃姜赛砒霜”。听听,多么工整,还押韵呢。我们的文化里,对押韵的东西总是盲目崇拜,觉得押韵的工整的必是合理的。老人深信这句话,还托我用电脑打印了,贴在她家厨房墙上,以示警告。我暗想,过年的时候,我应该把这两句话写成对联贴在她家门口,横批“早吃早好”。可是,还没等到过年,老人又告诉我,说专家辟谣了,晚上能吃姜,只是不如早晨吃姜效果好,而且也因人而异。可怜我刚刚努力戒掉晚上吃姜的习惯,现在是不是要再改回去?我决定还是等一等,因为过几天专家可能还要辟谣。

很多流行观点的原创作者正是专家。

多年前,牙膏广告流行“全国牙防组认证”,一个穿白大袿戴眼镜的医生,冲你笑出一口白牙,往牙膏上敲一个章,表示认证合格。我很迷信这个组,买牙膏必找认证,直到有一年央视曝光,这个“全国牙防组”根本是个非法组织,连个公章都没有,还涉嫌参与权钱交易,那一口白牙,不是牙膏刷出来的,是吃回扣吃出来的。这让我很受伤,从此再不相信“牙好,人品就好”。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流行观点了吧,小时候听家长老师讲,长大了再对着自己的孩子讲,俨然祖训、家学,要代代传下去。人生明明是一场长跑,非要搞成百米冲刺,在前一百米决出胜负;人生甚至根本不是一场跑步比赛,偏要划出跑道,只问输赢。这句话坑害了几代中国孩子,至今仍大有市场。它取消了中国人的童年,也为成年人的疯狂变态埋下伏笔,让家长间的“军备竞赛”层层升级,究其动机,仅仅是为了养肥几家学校和培训机构。这是教育界最大的谎言,是商家和专家勾兑出的弥天大谎,却能如此深入人心,不能不让人佩服流行的威力。

专家和商家之外,

大众也积极炮制自己的名言。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多么漂亮的句子,多么蛮横的逻辑!但是,我想在这句话后面再补充两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真正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而真正的大问题,都是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使能用钱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还会变本加厉地再出问题,解决一个又引发两个,直到花光你所有的钱——还是没解决。这就是我的补充,不解释。这个漂亮的观点,不过是“唯GDP论”的民间版本,不值一驳。

“婚姻需要经营”,女人们几乎张口就会说。毫不避讳地讲,我反感这句话,就像我反感网上所有打着小S名义传播的那些女人经一样,什么“女人要有心计”,“不会化妆的女人没前途”,这些在闺蜜间公开流传的“悄悄话”,背后逻辑惊人地一致:以商业规则揣摩婚姻,以功利目标订制家庭。问题是,女人们真的能从这些话中受益吗?殊不知,婚姻不幸的根源,恰恰是有些女人太会“经营”,把相亲对象当客户,把爱情当交易,把青春、婚姻与前途捆绑。女人本是天生的生意人,还要处处教她们生意经,这是要毁她们的节奏啊!

于是,“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挣钱养家”便成为男人讨好女人的最好说辞,也是女人炫富炫老公的首选格言,据说很多婚礼上的新人都拿这句话来宣誓了。可是,新娘们,女人们,当你们陶醉在这句话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句话背后的陷阱:迟早有一天,你不再貌美如花,到时候,可别怪他不再挣钱养家,也别怪他挣钱养她——另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因为你本来就是“负责”貌美如花的,如今你成明日黄花,是你自己失职。

好吧,你说这句话只是玩笑,但接下来你们有了孩子,立刻搬出另一套观点,“男孩穷养女孩富养”——这回可是当真了。这句话流传久远,我不知道它的始作俑者动机何在,相信初衷是好的,实践中也曾有大量案例佐证,但现在,这观点被迅速物质化庸俗化,富养出来的女孩(也包括男孩),眼界确实高了,不会轻易被两块糖哄骗了,却转身成为“婚姻要经营”的忠实拥趸,甚至将“富养”演变成“包养”,用姿色套现,拿乳房换住房,成为最天经地义的选择。究其根源,是我们对“富”的理解太狭隘,我们终究是一群精神上的赤贫者。

至于盛产“精神”的文艺界,

更是被流行观点垄断。

张学友唱歌好听”,我从上初中就听身边的人这样讲,“张学友是歌神”,直到今天他们还在讲。这样讲的人,耳朵多半被流行音乐的流水线车间改造过。张学友唱歌确实好听,但也只是比那三个人唱的好听,至于“歌神”,呵呵,饶了歌神吧。“周杰伦唱歌听不清歌词”,这论调十多年来口口相传,不绝于耳,说这话的人适合听新闻联播,但听不了交响乐,因为压根没歌词,台上一大帮人全是伴奏,唱歌的没来!

艺术难有标准,艺术的伎俩全在暗示,一百个书托暗示这本书是好书,这本书就真成了好书。而现在,艺术更加简单粗暴,连暗示都省了,他直接告诉你:我是大导演,所以我拍的片子叫大片,我是名家,所以我写的书叫名著。于是,观众和读者们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这个时代,多数人不思考,

而让少数人代自己思考,比如商家,

比如决策者,再比如上帝。

理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了不让人家笑话,干脆不思考。相比思考,道听途说要轻松的多。于是,多数不思考的人,等着少数人的思考成果。他们打着灯排着队,迫切得到一句现成的答案,好带回家去,受益终生。杨德昌在电影《麻将》里反复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只要你用很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

这些年流行“国学”,推崇“讲坛”,名教授、名嘴大放光芒,我观察,活跃在各大讲坛上的名教授们有个共同点:都是段子高手,都是流行观点的大力传播者(甚至不是原创者)。我称他们为“说书艺人”,他们和周立波的区别仅在于:他们能给每一个流行的段子冠以一个学术名称。于是,好学的听众们蜂涌而来,听几个笑话,哈哈一乐,回到单位和同事一搬弄,好像得了什么真学问似的。

委身于流行观点下,总有种安全感,即使事后被证明是谬论,祸害的也不是我自己,身后有一大批垫背的;以大众的选择来弥补自己见识的短浅,也算是权宜之计;而且市面上的流行观点,多数也有正确的一面,关键看放在什么语境下理解。正如毒药也是药,有药效,但要对症下药,且不能过量,过了量,或吃错了药,就变成毒药,谋财害命,误国误民。

 

流行观点像流行性感冒,总有中招的一天。完全拒绝不现实,会显得太不合群,有一个办法:把流行观点当作流行歌曲,听过就算,实在忍不住,哼哼两句也无妨,只要别当真;骨子里,对所有流行的东西持警惕态度,流行观点袭来,要学“微信”精神:微微相信,万不可全信。以上都是治标,要治本,还是要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有立场,有成熟的价值观和稳定的信仰,任凭流行观点满天飞,我自岿然不动。

作者:姬中宪(作家,教书匠,教社会工作专业,写虚构小说,偶尔也写几句真话,著有新书《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阑尾》)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1791.html

(0)
上一篇 2015年6月12日 上午9:05
下一篇 2015年7月21日 上午9:09

相关推荐

  •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作者 l 冯唐  编辑 l 奇妙麻麻   男人的中年危机,似乎又称“男人四十综合征”。 我不知道女人有没有,按道理来说也是有的,但女人是四十还是四十五,跟绝经期有什么样的…

    2024年3月31日
  • 胖东来的生意为什么那么好?听东来哥传经!

    东来哥说,心中有桃源,生活才会有阳光。 东来哥说,用活法影响他人,而不是说法。 东来哥说,喜欢做事的人不会去等待…… 东来哥说了很多极富启迪和感召的话,今天,我们撷取东来哥的一些文…

    2023年12月14日
  • 俞敏洪2.5万字分享实录:交一份人生正面清单

    特别开心,刚才有网友说:“三个北大混混今天要给我们讲课。”三个老混混,我觉得年纪大了变成个混混其实也挺好的,放下一切,自由自在,对吧。感谢维迎帮我翻越了千山万水到这来,其实我更加想…

    2023年10月15日
  • 凯文·凯利 宝贵的人生建议

    1. 对一个东西最好的批评 是做出新东西来替代它。 2. 至少每天承认一次“我不知道”, 你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3. 毫不犹豫地自我投资— 花钱上课,学习新技能。 这些不起眼的投…

    2023年9月6日
  • 宁高宁: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

    黄金屋 能不断读点书看来是件挺要紧的事,不论你是干什么的。我觉得读了些书的人眼神也平顺些,祥和些。我们通常爱把读书和学习放在一块儿,我看也可以不这样,因为学别人往往是件苦事,可读书…

    2023年7月31日
  • 李想深夜发文:自我剖析成功之路

    2023年5月份,理想汽车销量达到2.83万辆,已经处于造车新势力的前列。 理想公司CEO李想6月13日深夜,微博发文,文章相当有诚意,把他们近一年时间操盘的过程几乎都透露出来了。…

    2023年6月15日
  • 俞敏洪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

    一、要为做人的使命感而活 我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是著名的摄影家焦波带领了五六个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弟子,在山东的一个村庄里住了将近一年,对村庄里的老百姓跟踪拍摄,并…

    2022年10月8日
  • 人成于一,而败于二三。

    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从师范学院毕业时,曾陷入艰难的选择中: 是做一名教师,还是从事自己喜爱的歌唱事业,或者二者兼顾?   在思想斗争毫无结果之后,他只得请教做面包师的父…

    2022年9月2日
  • 杨绛:人到中年,将一切归零

    杨绛先生曾说:“人总要咽下一些委屈,然后一字不提的,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没有人能像白纸一样没有故事,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来的样子。” 心里的苦楚不必逢人就说,身上的伤痕自己知道就好…

    2022年5月26日
  • 稻盛和夫: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

    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热衷于股票买卖,憧憬于“轻轻松松发大财”。很多人创办风险企业,其目的也只是想通过上市一攫千金,然后年纪轻轻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 有的人把“努力工作”“拼…

    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