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在比亚迪三十周年大会上的演讲:敢想、敢干、敢坚持,才使比亚迪走到了今天 3天前 • 标杆洞察 • 阅读 7 本文完整记录11月18日王传福在比亚迪三十周年大会上的演讲。在演讲中,王传福将三十年创业历程中的汗水和泪水、光荣与梦想都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透过演讲,我们感慨中国企业家的不易,同时也被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比亚迪人的敢想敢干所感动。没有「敢」,何来草根逆袭?没有「敢」,何来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新局面?以下为演讲全文。 作者:王传福 来源:深度车评整理 大家好,我是比亚迪王传福。很高兴今天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庆祝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 此时此刻,我非常激动,也非常地感慨。回想三十年前,我还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1993年研究院把我派来深圳,做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当时,我从北京来到深圳,简直就像踏进了一个新世界,看到身边许多朋友,都在搞项目,个个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让我很受鼓舞,我也想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可以说,如果不是来了深圳,我就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 九十年代,拥有一部大哥大,是件很拉风的事情。大哥大本身,要自带一块镍电池,一般还要多备一两块,换着用。我个人判断,未来镍电池的需求量将会很大。 当时,镍电池国内做的人很少,大部分靠日本进口。我想如果我能做出来,会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可是,在那个时候,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身边的亲朋好友,许多人不理解,都来劝我,说我一没资源、二没背景,辞职创业太冒险了。我说,放心好了,没有冒险,我一定能干出来的! 30年前的今天,1994年的11月18号,我拉起了一支20人的小团队,就开干了。不怕大家笑话,当时我们连营业执照,都还没有领到,一直等到95年年初才办下来,所以我们真正开始创业的时间,是1994年。 当年在深圳,同时期创业的人都是这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股敢闯敢试的劲,就是深圳的特区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也鼓舞着所有在深圳创业的人。为此,我很感谢深圳这片热土。 当时,造镍电池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买日本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但我们毕竟刚刚创业,兜里还没几个钱,根本买不起,想在银行贷款,又没什么资产做抵押,也贷不出来。没办法,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我们深入研究,把自动化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来完成的工序,用「人+夹具」的模式来完成。其中,许多生产设备,也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就这样,我们终于造出了第一条镍电池生产线, 整条产线的投入,只有日本企业的15分之1,但做出来的产品和日本企业差不多,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飞机大炮,把镍电池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很快,中国就迎来了手机时代。锂离子电池,比镍电池重量更轻、寿命 更长、体验更好,在手机上,锂离子电池替代了镍电池,成为新的蓝海。在当时,锂离子电池技术门槛很高,中国还没有实现产业化,存在技术空白。 有技术空白的地方,就有比亚迪的工程师不断地去突破。我给研发团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三个月内,要做出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我们工程师也很争气,买不到原材料,就用化学试剂自己配电解液;没有实验设备,就用喷枪,把碳粉喷到铜箔上自己做极片。就这样, 一步步地突破,我们终于研发出了第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实现了从无到有。 之后,我们又开始研究怎么实现量产。从拉浆机、卷绕机,到注液机、 激光焊接机,整条生产线,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手工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填补了技术空白, 比亚迪成为中国首个量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 但最开始,这样造出来的锂离子电池,品质还不稳定,不是这里出点问题,就是那里出点问题,我们都稀里糊涂地解决了,但其实根本没有把机理搞懂,我们下定决心,对产品问题非得较真到底,对技术非得彻底弄明白,才肯罢休。 我们也成立了「中央研究部」,招聘了一批硕士、博士。我给他们的要求,就是要把锂离子电池最底层的机理,搞懂、搞透,从根子上理解技术,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还买了大量研发设备,我记得,当时买的最贵的是一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价格要370多万,比我们整个启动资金还要多。当时, 我们是全国第一家购买这个设备的非国有企业,内部甚至没人会用,为 此,我们还专门请来了清华大学的教授,来教我们如何使用。 后来,当我们再遇到产品问题的时候,我就会问工程师,找到根本原因没有?我们就这样,解决了电池的自放电、循环寿命差、电解液性能等一系列问题,产品越来越稳定,第一次获得了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厂的认可,他们也放心地把订单交给我们。 短短几年,我们锂离子电池份额就进入全球市场的前列。回头看,我们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掌握,也为日后,把锂电池装到车上埋下了伏笔。就这样,我们尝到了搞技术的甜头,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创新能力越来越强,技术储备也越来越多。 在电子浪潮到来的时候,我们顺势进入了电子产业,自己搞研发、自己搞设计、自己造零部件,从零部件的代工商,发展到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继摩托罗拉之后,我们又拿下了诺基亚、西门子等顶级厂商的订单。开头这几年,快速成长的创业经历,证明了我们让工程师放开手搞技术,这个路子是对的。 有人说,我们花这么多钱搞研发、搞设备是在烧钱,但我觉得,在研发上敢砸钱,这不是烧钱,而是在存钱。这就是我早年创业的一些经历。现在回想,我跳出稳定的人生轨道,下海创立比亚迪,从小厂房走到上市公司,正是靠着「敢想敢干」的精神, 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才有了后来无限的可能。 当我们把电池,做到了世界领先,我开始思考更长远的未来,开始寻找一个与电池相关的、更大的产业。当时,汽车刚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我想,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未来的汽车市场规模肯定很大,但中国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汽车市场发展起来后,石油只能依赖进口,国家能源安全将是个大问题。还有,那时候咱们的马路上跑的都是「外国车」,几乎看不到国产车。 在燃油车的三大件上,特别是发动机技术,中国汽车落后国外汽车几十年,要是跟着国外品牌做燃油车很难赶上。所以我断定,绕过燃油车、发展新能源,才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唯一出路。其实,我很早就开始尝试把电池装在汽车上。 我记得,96年的时候,广东省政府,组建了「电动车协调小组」,因为我们造电池很出名,就被邀请加入。97年,我们就成功把镍电池,装上了一台试验车;02年,我们又把锂离子电池,装上了试验车。研究的越多,我就越笃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绝对大有前途。03年,我们完成了对西安秦川汽车的收购,拿到了进入汽车产业的入场券。 收购的消息一公布,我的电话就被投资者打爆了。他们跟我说「你驾照都没有,对汽车一窍不通,就敢造汽车,你这样干, 就是拉着我们,一起上赌场」。我印象很深刻,那一整天,我跟许多投资者在沟通,根本顾不上吃饭。回到酒店,好不容易喘口气,刚点了一碗面,筷子都还没拿起来,就又 接到了,香港一位基金经理的电话。他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你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把你所有的股票,都抛了!」 但是,不管他们是劝我,还是吓我,我早已下定了决心,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而且,就是要干新能源汽车!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能这么坚定,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在做战略决策时,首先分析的是技术。技术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晰、看得更长远。虽然这个决策,很「敢」,但不是盲目的敢,更不是在赌,而是看清楚方向之后,才决定开干的。 当我们开始造车之后,才发现造车真的很不容易。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连燃油车都没造过,更别说造新能源汽车了。所以,我们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造燃油车,先学会怎么造车,摸清楚里面的门道;另一条腿是,同步着手电动汽车的开发,提前储备技术。 04年1月,我们终于做出了第一款实车,内部代号316。在发布之前,我们找来了一批经销商现场评审,结果,他们都觉得这款车没戏。我的心,一下子就沉到了谷底。光模具我们就砸进去了几个亿,如果停掉,这些钱就都要打水漂了,如果继续干下去,又会亏得更多。 我纠结 了一个晚上,还是做了一个很艰难的决定:砍掉316。我们自己没有造车的经验,更不能「闭门造车」,要潜下心来向优秀的车企学习!我们一口气买了几十台市场上大卖的车,让大家拆,在拆的过程中,研究学习,看看那些市场上,受欢迎的车,都是怎么造出来的。 一开始, 大家不敢拆,我就选了一台奔驰,拿起一把钥匙,围着车身,用力划了一圈,让大家放心地拆。我们反复地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不理解的,就直接开现场会,直到全部都搞懂。过了一年多,我们终于做出了,第一款量产车F3,上市14 个月,就卖出了10万台,在09年拿下了,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这是中国品牌的头一回! 现在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第一批车主的支持,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可以说,没有F3就没有我们的今天。F3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我始终没有忘记,造车,是要造新能源汽车的梦想。那时,我一直在想,燃油车用的汽油,基本都是来自石油,总有用完的 一天;而且,使用这些能源,还会造成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如果,一直这样过度使用下去,就是在透支人类的未来。 那有什么更好的能源解决方案呢?我们的答案,是太阳。太阳是最纯净、取之不尽的能源,我们从太阳上获取能量,对环境友好、 也对子孙后代友好。但太阳能,受到昼夜的影响,并不稳定。如何让这 种间歇性的能源,变得更稳定?我们搞电池的,自然而然就想到,我们可以做成电池储能电站,把太阳能发的电,存在电池里,实现「削峰填谷」,平衡电网,减少能源浪费。 最后,在能源的应用上,我们要用新能源汽车,去替代燃油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污染。08年,我提出了「三大绿色梦想」,从能源的获取、储存到应用,用太阳能、储能电站和电动车,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链路。当时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不能只去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而是要去思考,怎么样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通过三大绿色梦想,造福子孙后代, 这就是我未来一生的事业,也是比亚迪的使命。 怀抱着这样的使命,我们的工程师一直在用技术创新,践行着梦想。08年,我们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进入光伏产业,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09年,我们建成了全球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打造出了全球首个量产的插混汽车,F3DM, 后来又推出了e6,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汽车。 在当时,这三大绿色梦想太超前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就在公司里面,建了一个「未来村」,在屋顶铺满光伏板,用太阳能发电;在屋里装着家用的小型储能电站,可以存储靠太阳能发的电;在屋外,安装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可以直接充电。房子里所有的电力来源,全靠太 阳能。这就是我们给人类未来绿色生活,打造的一个样板。就这样,我们朝着三大绿色梦想,大步向前。 那段时间,汽车销量也在高速增长,一切都突飞猛进,集团上下信心满满。我记得,在09年的厂庆运动会上,我们销售团队,一起唱了一首气势磅礴的歌,干劲十足,给第二年定下了80万台的销量目标,直接翻了一倍。 在我们全力向前冲刺的时候,谁也没想到,现实狠狠地给我们上了一课。销量回落、渠道退网,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利润跌去了90%。不得不承认,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敬畏市场、稳扎稳打。在2011年的股东大会 上,我向股东们承认,我在决策上犯了一些错误,我们要做出改变,用三年的调整,苦练内功、狠抓品质、重振市场。 三年调整后,我本来以为,很快就会有转机,提出了二次腾飞的目标, 没想到,不但没飞起来,反而就这么一直沉寂了十年。这十年里,我们每个月的销量都在三万上下,大家都嘲笑我们是「比三万」,而同期的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卖到了月销超十万,我们却怎么都干不起来。 特别是到了2019年,利润同比下降了40%,我们已经是命悬一线。当时汽车产业苦,我们的光伏和储能也很苦,业务全线大收缩。许多一起打拼了多年的战友,都在那个时期,辞职离开了我们,甚至有车企直接把招聘摊位,摆到了我们大门口,挖走了许多我们培养多年的技术骨干。我心里很想留住他们,但那个时候,我甚至连希望都给不了他们。 后来,就连一些主要股东都坐不住了。2019年,我们的净利润是16个亿, 但是扣非净利润只有2个多亿,在研发上,我们却砸了80多个亿,许多股东都觉得,我们是在乱花钱,认不清形势,要介入公司的管理,甚至要对高管团队大换血,请外部专业的人来搞。 那个时候,我内心都打起了鼓,我们还能不能等到明天?这十年,在外人看来,我们停滞不前,没有什么进步。但我们自己知道, 这是我们成长的十年。在技术的突破、能力的积累上,我们一直在进步。 那个时候,大家说我们发动机不咋样,我们就研发出了,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箱;大家不相信新能源,我们就率先推动「城市公交电动化」;大家对续航有焦虑,我们就研发出了第二代DM技术;大家说我们的车不好看,我们就设计出「Dragonface」的龙颜美学。做了这么多,该试的方法也都试了,但销量依然没有起色。 那是我们的至暗时刻,迟迟看不到希望。在去年第500万台新能源汽车下线的发布会上,我也是讲到了2019年,当时忍不住哽咽,是因为回想起这段时间, 公司太难了,差点就活不下去了。当时,我们能继续走下来,靠的就是对技术的信念。可以说,做一个选择很容易,但当你为了这个选择拼尽全力,都等不来结果,却还能咬牙坚持,这才是真正的不容易。我们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来,但我相信,当机会来到的时候,只有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最困难的2019年刚过去,紧接着就是疫情,我们的压力更大了。疫情一来,我们没口罩,国家也缺口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即决定,我们要援产口罩!我们有十几万的产线工人、我们有几十万平的无尘车间、我们还有顶尖的工业制造能力,汽车生产线都能造,造个口罩生产线,有什么难的,我们也能造。 说干就干,我连夜召集大家动起来,自己也天天泡在厂房里,从0开始, 争分夺秒,24天就干成了全球第一大口罩厂。这场口罩战役,我们也完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团队大练兵」,所有 人都拧成了一股绳,敢打敢拼。我们士气大涨,越发坚信,不会再有问题能难得倒我们!忙着造口罩的同时,我也要求技术团队,研发不能停,要把造口罩的士气,用到搞技术研发上。在这之后,我们攻克了许多,卡了很久的技术难题,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技术。 2020年,我们推出的刀片电池,背后是坚持了18年的磷酸铁锂路线;2021年,我们推出的DM-i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17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1年,我们推出的e平台3.0,背后是坚持了11年的电动车平台化路线;2023年,我们推出的易四方,实现了我们19年前的四电机创想。 后来,我们又推出了,天神之眼、云辇、璇玑架构、第五代DM、易三方,极致技术,一个接着一个,终于迎来了比亚迪「技术大爆发」的时 代。可以说,正是技术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厚积厚发」,才让比亚迪 迎来了市场的拐点。 技术攻坚这条路,要保持战略定力,才能掌握发展 的主动权,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如今,我们已经是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构建起了五网四品牌的庞大品牌矩阵,上个月的销量更是突破了50万台,再度刷新了中国品牌的月销量纪录。 说来感慨,燃油车时代,我们拆国外的车,学习他们的造车技术;到了新能源时代,反过来了,中国品牌的车被外国人拆,他们想找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秘诀。现在,每家中国车企都有拿手绝活,每个月都有新技术出现。作为中国汽车人,我非常自豪,能看到中国汽车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但同时,这也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时代,任何的领先,都不是绝对的。 我们要敬畏市场的快速变化,坚持技术创新,保持开放,认真倾听用户的声 音,与友商和行业伙伴们,多交流,学习友商的长处,多看到自己的不 足。如果说,当年比亚迪选择造电池、造汽车,是「敢想敢干」;那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更多是因为「敢坚持」:这一路走来,无论遇到多少困 难、经历多少挫折,我们都一直坚持新能源的路线不动摇、一直坚持技 术创新的理念不动摇。 其实,这些「敢」的背后,是技术给了我们「敢」的底气。技术让我们站得更高,可以看到全局,让我们知道,选哪条路才是对的;技术也让我们看得更远,可以看到终局,让我们坚信,走下去是有前途的。在别人看不清、不理解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要去向哪里。而这份「技术」底气的背后,则是「工程师」,给了我们创新的动力。 我们有11大研究院,11万工程师,今年,我们招收的大学生中,硕士博 士的占比接近70%,研发人员的占比接近80%。同时,我们请博士带技术团队,还建立了许多博士后流动站,成为我们研发的主要力量。我们还组建了比亚迪基础科学研究院,有一批工程师专门研究数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基础学科,从最底层的理论基础去找到技术的解法。 这些技术人才加入后,我们无条件地鼓励他们去搞各种研究课题。他们跟我报项目时,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一起讨论,让他们先去试一试,只要方向没错,就放手干吧!没有技术人才的智慧,没有开放包容的氛围,搞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工程师和人才,就是我们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 回想这一路,比亚迪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中国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总书记曾经勉励过大家:「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 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最近几十年,我们中国品牌,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了波澜壮阔的一路。我们用「敢」,白手起家,打破垄断、走向世界。这种敢,来源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华夏的敢!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敢!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神舟飞天圆梦,从古到今,一代代中国人,用勇气,用「敢」,挑战了不可能、征服了不可能!这种「敢」,是我们比亚迪的敢,也是深圳的敢,更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敢!可以说,敢想、敢干、敢坚持,这就是我们30年发展历程的主旋律。 这几年,比亚迪高速发展,许多朋友问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么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好像我们之前,还真没有系统地梳理过,也没有做过全面的复盘。所以,我自己亲自牵头、深度参与,把比亚迪过去30年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经验也好、教训也罢,系统性地总结出来,最终,提炼出7000多个 字,形成了一本《比亚迪基本纲要》。可以说,《比亚迪基本纲要》,是比亚迪成长、发展壮大的底层逻辑,是所有比亚迪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指导纲领。这么多年,我们内部一直就是这么想、这么讲,也是这么干的,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这样干。 近期,我们仰望将发布「仰望商业研究院」。仰望的车主许多都是企业家,大家都很希望能找到一个平台,来交流商业心得和成长经验。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中国企业家,我非常理解他们,也希望与他们分享我的创业经验,如果说这些经验,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和帮助,那我们会非常高兴,这就是我们创立仰望商业研究院的初衷。 我们中国企业,就是要在不同的赛道上,同向而行,在发展中实现梦想,在发展中回报社会。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另一本书,《工程师之魂》。去年,曾担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秦朔先生,找到了我们,希望能有机会,系统性地和我们聊聊,出一本书。我们也很希望,能借助外部的视角看自己,所以一拍即合,毫无保留地,和秦朔先生,分享了许多我们的经历。在和秦朔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一起讨论,我们这本书要写什么内容,来展现最真实的比亚迪?又是什么,成就了比亚迪?我思考了很久,我想,真正创造并成就了比亚迪的,是我们的工程师文化。我以前讲过,「即便我们所有财产,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 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一直以来,我们工程师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用技术,去解决那些还没有被解决,但是对 社会有深远影响的课题。这个解题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工程师们,就是敢,去挑战这些不可能。这种敢,不是蛮干,而是尊重科学规律,用技术做判断,然后,在漫长的时间里找答案,可能一找就是二 三十年。所以我们和秦朔先生,深入交流之后,形成了一个共识,只有这种工程师的文化,才能代表比亚迪。如果要写比亚迪,就应该围绕着工程师文化来写。秦朔先生就提出来,这本书的书名,就应该叫《工程师之魂》。他一提到这个名字,我就很认同。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 古人说,三十而立,30年来,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家立志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若干年后,当人们谈起比亚迪的时候,我希望他们认为这是一家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我更希望, 他们一致记住的,不是我们卖了多少台车、赚了多少钱,而是比亚迪的工程师,真真切切地用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创造了更多价值。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浪潮,必将席卷全球。而人工智能和汽车的结合, 是我们接下来重点发力的方向,我们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智能化技术。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这一轮人工智能的科技革命中,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赢得未来的技术话语权!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给地球降温1摄氏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以绿色梦想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指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负人民选择、不负时代使命!谢谢大家!(全文有少量删节)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14433.html 比亚迪王传福 赞 (0) 生成海报 阿里官宣:整合国内与海外电商,成立电商事业群 上一篇 2024年11月21日 下午8:00 吉利汽车:坚持科技创新 践行浙商精神 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 标杆洞察 比亚迪:如何管理 10 万工程师? 比亚迪深圳坪山总部相当 2 个上海迪士尼乐园大小,每天吐纳近 20 万员工。早上 8 点前,茫茫人流从宿舍出发,汇入办公楼和车间,出入闸机时的拥挤程度堪比北京早高峰时的西二旗地铁站… 2024年10月21日 考察公开课 2024年8月23日 合肥会员日走进比亚迪&蔚来体验 学习时间:2024年8月23日 学习地点:合肥 比亚迪简介 2023年比亚迪入榜世界500强第212名。2023年前三季度总营收75亿元,同比增长57.75%。2023年累计投入研… 2024年6月24日 考察公开课 2024年7月中旬 走进深圳比亚迪&欣旺达 考察新能源科技创新 走进深圳比亚迪&欣旺达探索新能源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学习时间:2024年7月18-19日 学习地点:深圳 学习对象:企业总经理、生产高管、智能制造负责人、技术管理专家、创… 2024年6月15日 标杆洞察 研发员工都超10万人!华为和比亚迪在科技界双星闪耀 本文旨在希望通过华为与比亚迪的案例,能够真正对中国其他企业产生深刻启示。 学习这二者,不只是学习表面的一些管理方法论与工具,而是能够学习它们深层次的技术信仰,学习它们在技术研发上压… 2024年4月5日 经营管理 走进深圳比亚迪参观学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升级更加迫切,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科技部近日发布的《“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 2024年3月31日 标杆洞察 王传福宣布:投入1000亿! 1月16日,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比亚迪“梦想日”活动现场发布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并表示未来比亚迪将在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同时,将在30万元及以上车型标配比亚迪高阶智驾系… 2024年1月18日 标杆洞察 我们在一起 才是中国汽车 20 年前的 2003 年,比亚迪还是一家做电池的小公司。当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质疑,没人相信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所以,消息宣布的第二天,当时已经上市的比亚迪股价就下… 2023年8月10日 考察公开课 2023年9月14-15日 走进长沙比亚迪 解读比亚迪管理方程式与供应链产业布局 比亚迪(长沙)简介 2022年,比亚迪再次入榜世界 500 强。 比亚迪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凭借研发实力和创新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并在电池、电子、… 2023年8月4日 卓越制造 走进深圳比亚迪 学创新管理 参观比亚迪技术博物馆/比亚迪汽车展厅+试驾体验,交流学习比亚迪创新管理之道、比亚迪战略与创新,考察深圳比亚迪坪山总部,体验比亚迪云轨 2023年1月1日 卓越制造 参观西安比亚迪 比亚迪的四大梦想与7+4战略—走进西安比亚迪 比亚迪是一家中国汽车品牌,创立于1995年,主要生产商务轿车和家用轿车和电池。由20多人的规模起步,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 201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