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的匠人文化,我们很多人并不熟悉,只是从各种动画片、电视剧里得到一点零星的印象。我们经常从日本影视作品中听到类似这样的台词:“我要做全日本最好吃的拉面”、“我要治好全日本的跌打伤”、“和果子的制作需要倾尽全力、全神贯注哦”……我们惊讶于日本人对于各种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的执着追求,而这正是日本各行各业从业者的道和骄傲。
日剧《料理仙姬》中,做味增,黄豆要一颗一颗的挑选
在日本,从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到普通的拉面师傅,虽然“外壳”不同,但核心气质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匠人,“匠人”在日文中写成“职人”,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于自负的自尊心,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这就是他们的匠人精神。
日本的制陶匠人
从江户时代起,日本匠人中就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匠人文化。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工作做得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认真。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是匠人之耻。
旧时日本老匠人
匠人文化的本质,一是敬业,一是认真。这之上,更重要的是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接受和发扬。而日本人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将匠人精神化入了他们的骨髓之中,才实现了二战后的迅速复兴。不同于今天,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MADE
IN JAPAN”就是物廉质劣的代名词。而在战争中几乎输掉一切的日本,要实现复兴,完成经济立国的目标,把“MADE IN
JAPAN”打造成精品的代名词成了必要的前提。
日本人间国宝室瀬和美的漆器作品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正是由于这个独特的“人间国宝”认证制度,战后日本的工业产品够迅速从价廉质劣转变为价廉物美。人间国宝的技艺很好地融合到社会大生产当中,顺利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释放出来的不仅是日益积累的物质财富,更是全世界都钦羡的文化底蕴的提升。
实际上日本人的“匠人气质”,是从童年时代就开始被培养的。例如,日本小学生每天去上学,光是鞋子就得准备三双:一双出家门时穿的运动鞋、一双进学校玄关时更换入室的白色布鞋、一双在室内体操场上课的体操鞋。除了鞋子,还有配套的衣服:体育课使用的体操服和体操帽;游泳课使用的游泳套装(包括游泳帽、游泳衣、潜水眼镜、大浴巾等);绘画课要用绘画课专用的颜料套装;裁缝课得用裁缝课专用的裁缝套盒;打扫厕所必须用专用的长雨靴……这种从小对日常用品的细分与归类,培养出成人后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讲究。
日本幼稚园小朋友的三套行头
例如说拉面店,我们中国人开拉面店,煮面的师傅通常穿件破了洞的老头衫就可以上阵煮面了,但日本拉面店的师傅却不行。他们得穿上拉面店定做的衣服,在头上扎一条显得极帅的头巾,将煮拉面的派头和架势准备好了,才满脸虔诚地开始煮面。拉面煮好,还要一丝不苟地摆放上半片鸡蛋、一枚海苔,然后再将若干枚叉烧肉精致地在面条上围出“一朵花”。一碗拉面端到客人面前时,那已经不叫“拉面”,而叫“作品”了。
追求面食文化热潮的拉面馆
在日本,手艺有高低,职业无贵贱。无论你是拉面店师傅还是世界级设计师,大家都是“匠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作品”不断锤炼,追求更高的技艺和更完美的呈现。正是日本全体上下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燃起了日本独特的“匠人魂”,凝聚起整个民族的创造力,铸就了今天享誉世界的“MADE
IN JAPAN”。
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无法成就“匠人精神”。
中国的“匠人精神”因何而丧失?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利益至上成了当下社会的普遍心态,国人失去了踏实做事的心境;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的部分不合理、不健全,打击了实业家的实业精神,加剧了“赚快钱”的不良心态。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亟需要端正生产态度,重塑中国的匠人文化。“软件上”,需重视对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硬件上”,需要给予现代匠人以更好的职业环境、成长环境,重新呵护古老的行业焕发新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可以说,对物质文明而言,“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几百年才走完的路”,然而在强调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文化的发展却被忽视,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精神文明被远远落在了物质文明的后面,两者形成一种极度不对称的状态。就如同一个暴发户,钱有了,素质修养却远没跟上去。于是,浮躁的文化应势滋生:用短暂的、速成的成就来营造出一种表面的繁荣、来粉饰文化的虚空,社会进入了一个以“快”来博取“价值”的时代。整个社会都浸染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中。
传统文化、道德的缺失和社会的浮躁致使企业家们务实精神严重缺位。“企业经营者不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甚至于一些社会决策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著名企业文化推广专家邹广文曾作出这样的评论。他表示,文化对社会的推动力,是在潜移默化中释放出来的,要振兴中国经济,必须加强对文化的发展与保护,让世代累积沉淀下来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信念,渗透于国人生活生产中,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稳定性要素。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发展桎梏重重,经济学家郎咸平分析过中国企业生存艰难的几大祸根。他表示:第一,高税率导致许多企业无法生存。第二,频繁的加息提高存准金率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无法生存。第三,劳动成本高,劳动力效率低下。第四,人民币升值有极大压力。他以“生病”为喻,提出“中国经济生病”论断,指出中国经济的病就是制作业危机。光从税率来看,目前全国增值税率主要为17%,高税费打击了制造业,大量原本专注实业的企业发现房地产业和其他投资等副业比主业来钱更快更多,于是纷纷转行做投资或投机。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提出,建议国家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重振企业家们的“实业精神”与“匠人精神”。
重振中国制造需要更多的“匠人精神”坚守者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一方面是中国的匠人精神严重缺失的普遍现实,但另一方面,依旧有一批“匠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依旧坚持文化信念。“张小泉”剪刀、“龙顺成”红木、“戴月轩”笔店……不少“老字号”在不断转型中坚守匠人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此外,还有一批“现代工匠”,用 “匠人精神”打磨“中国制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实现“中国制造”的突围,且崭露头角,受到瞩目。
曾经红极一时的“凡客”,在陷入销量危机后,开始领悟到匠人精神的重要。去年8月28日,凡客CEO陈年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砍掉凡客其他业务,只做极致单品——衬衫。历时一年,凡客从各个细节研究衬衫,从支数的确定(300支,当今全球纺织工艺中可量产的最高支数)、棉花的选择(阿克苏的长绒棉)、免烫的工艺(CVC免烫)、嵌条的设计、领子扣子和颜色的选择,无一不经过一次次选择、实验与淘汰,最终做出水洗30次不变形,不起皱,亲肤舒适,好打理的“极致衬衫。”
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与会领导人及配偶穿着的“新中装”让“上久楷”一夜成名。流传了千年的老手艺最终成功走进消费者生活。谈起宋锦的成功,“新中装”核心面料供应商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一再强调对“匠人精神”的推崇,在吴建华看来,“匠人”是比“老板”更好的称呼。秉承这一理念,吴建华及公司员工都谨慎践行着匠人之道。一次次研发创新,改良了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实现了千年工艺与市场消费需求的真正结合。最终从全国500多家入围企业中脱颖而出,在APK“新中装”面料的激烈竞争中一举中标。对整体低迷的中国制造业而言,重振中国制造需要更多的“匠人精神”坚守者,振兴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1208.html